昆博公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党建材料 >

党的十二大精神发言材料范文(6篇)

发布时间:2022-12-16 08:55:04 来源:网友投稿

党的十二大精神发言材料范文(6篇)党的十二大精神发言材料范文  勇于承担历史使命,坚定党的信念  党的十八大已经结束了,但他对我们的影响却永远不会消失,他选举产生了新一届中央委员会,党的十八届一中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党的十二大精神发言材料范文(6篇),供大家参考。

党的十二大精神发言材料范文(6篇)

篇一:党的十二大精神发言材料范文

  勇于承担历史使命,坚定党的信念

  党的十八大已经结束了,但他对我们的影响却永远不会消失,他选举产生了新一届中央委员会,党的十八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了新的中央领导机构,一批德才兼备、年富力强的领导干部进入新一届中央委员会和中央领导机构。选举结果体现了全党意志,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心愿,表明了我们党兴旺发达、充满朝气、富有活力。作为大学生,我们看着十八大的圆满结束,心里很是自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壮丽事业,在这条道路上已经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当局者还将坚定不移沿着这条道路前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新的征程上,我们的责任也很大,担子也重,必须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顽强的努力,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十八大的召开,既是新一代领导者的交替,也是我们又一次加强对使命的承担和对党信念的坚定。

  

  

篇二:党的十二大精神发言材料范文

  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和努力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

  学习十二大第一次会议心得体会

  平罗七中

  杨静

  学习十二大第一次会议心得体会平罗七中杨静

  2013年3月,全国政协第十二届会议和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会议在北京胜利召开,会议期间实现了新一届领导人的选举和大部制的改革。我认为2013年两会是承上启下的一次重要会议。这次民主、团结、和谐、务实的大会,凝聚了共识,提振了信心,确定了2013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对于进一步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今年全国两会是在党中央领导下,召开的一次高举旗帜、科学发展、改革创新、稳中求进的大会,这次会议有4个鲜明的特点:实事求是,以人为本,主题鲜明,民主开放。《政府工作报告》则明确了2013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和九大主要任务。“稳中求进、合理预期、深化改革、政府责任、民生建设、PM2.5检测”等词语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确定了今年工作的总体部署和主要任务。分别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深入推进重

  点领域改革和努力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概括起来讲就是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惠民生、抓改革、促和谐。报告充客观讲述成绩,清醒认识问题,科学判断形势,明确发展任务,思路清晰、措施得力。我也会将“两会”精神贯彻到平时的生活中。在日常生活中坚持团队文化,以人为本,在强调个体的同时,加强部门之间的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通过不断学习来塑造自身性格与为人处世方法,自觉加强自身建设,提高自身素质,为营造和谐社会而努力奋斗。在思想上,我将继续不断加强思想政治修养锻炼。在工作的同时,除了自觉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两会精神外,我还要经常阅读有关党建、党史及党员先进事迹的书籍和报刊等,不断加强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和理解。使自己在工作上有更大的精神动力,做到学以致用,而不盲目;使自己能够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能鉴定好与坏、甄别正与邪;自觉抵制腐朽思想和不正之风的侵蚀,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工作上,我要不断的勤奋努力。要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己的专业领域的精深程度。及时地为自己充电,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在工作岗位上发挥自己更大的潜能,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篇三:党的十二大精神发言材料范文

  第12次党代会精神宣讲活动400字到600字天津五年级学生

  篇一:第十二次党代会以胜利召开,总结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深入分析了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明确了今后五年工作的总体要求、奋斗目标、重点任务和重大举措。这次会议是一次高举旗帜、继往开来、团结奋进的大会,是一次统一思想、明确方向、鼓舞斗志的大会。第十二次党代会对未来五年发展机遇和存在问题进行了阐述,明确了未来五年是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阶段,也是实现后发赶超、跨越发展的黄金时期。同时指出,我们面临的最大矛盾是发展不足、最大机遇是政策叠加、最大希望是开放开发、最大责任是富民安民。要求我们必须科学地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转化政策和机遇,积极应对风险和挑战,努力走出一条内陆边远地区开放开发和艰苦贫困地区后发跨越的新路子,实现未来五年工作的总体要求: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以XXX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主题主线,围绕实现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不断解放思想,大胆开拓创新,深入实施四抓三支撑和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战略,更加注重开放开发、更加注重转型转移、更加注重创新创业、更加注重民族民生、更加注重安全安定,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提升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努力建设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生态绿色持续发展的幸福美好新天津。

  篇二:学习贯彻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贵在领会把握精神、重在抓好贯彻落实,全市各级各部门要以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为指导,抓好抓实我市各项工作。一是坚持讲政治、顾大局、谋发展。要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维护好、发展好来之不易的良好工作局面,以思想上的清醒保证政治上的坚定,以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加速发展。二是坚持抓产业发展,增强经济实力。要着力解决安顺经济总量小的问题,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促进新旧发展动能接续转换,做大经济总量,做优经济质量,做强经济实力。三是坚持做好示范,统筹城乡发展。要按照省委对安顺的定位要求,进一步做美中心城区、做强县域经济、做优特色小镇、做靓美丽乡村,推动城乡发展实现新跨越,真正使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乡村让城市更向往。四是坚持打好脱贫攻坚战,如期实现全面小康。要继续贯彻落实好国家和省的脱贫攻坚重大工作部署,抓好“五个一批”精准脱贫,总结推广“塘约经验”,落实好挂帮工作,助力全市脱贫攻坚。五是坚持抓好生态建设,提升发展质量。要继续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加快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努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跨越。六是坚持文化自信,提振精气神。要大力挖掘和弘扬黔中文化,继续巩固和提升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工作,讲出安顺好故事,传递安顺好声音,展示安顺好形象。

  七是坚持从严管理、加强队伍建设。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部署,从严从实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做到管党有方、治党有力、建党有效。

  

  

篇四:党的十二大精神发言材料范文

  学者撰文谈“十一五”中国道路:从重物到重人

  2011年03月01日09:25:27来源:光明日报【字号大小】【收藏】【打印】【关闭】

  从五年跨越看中国道路

  中央党校研究室副主任、教授周天勇

  “十一五”期间,国内外形势复杂困难,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下,全国人民同舟共济,齐心协力,共克时艰,中国经济年均增长近11%,从2005年的185808亿元人民币增长到2010年的397983亿元人民币,约合60300亿美元,超过了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进一步印证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1世纪初中国“发展的奇迹”,引起了全球的关注。那么,这五年的跨越式发展,是在走一条什么样的道路中实现的呢?

  五年来,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坚持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从城市化、市场化和工业化的进程看,城市化水平每年提升0.92个百分点,达到47.6左右,从结构上进一步转向了工业和城市社会,发展进入了城市化的中期阶段。市场化方面,进行了天然气等资源价格体系的理顺,进一步改革了汇率形成机制,对证券等资本市场也进行了改进,社会主义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而中国的工业化在这五年中得到快速和良性的推进,已经到了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工业体系日益壮大,重化工业基础在装备和技术水平方面,包括规模方面,都获得了日新月异的发展,工业产业结构得到了调整、优化和升级。并且在这五年中,高铁、高速公路、城市地铁和轻轨超常规和跨越式发展,输电输油气等网络形成体系,高速信息网络系统也全面铺开和提高等级,初步形成了国家现代交通体系。

  “十一五”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五年。在大的产业结构方面,第三产业的比例从2005

  年的40%提升到了2010年的43%;第二产业内部,下大力气淘汰了一批小火电、小水泥、小钢铁、小化工等高耗能和高耗资源等企业。产业组织结构上,钢铁、煤炭、炼油等得到了重组,集中度提高,各地产业也朝着板块性和集群性发展。在移动通讯技术、高铁综合技术、大型计算机技术、新能源技术、大飞机制造技术、大型水电和燃气发电机技术、粮食育种等许多方面,都有突破性的进展,相当多的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甚至在国际上领先。我国的工业产业结构得到了调整、优化和升级。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十一五”时期还是花大力气建设和谐社会的五年。城镇提供了3600万个左右的就业机会,消除了城市零就业家庭;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从10493元提高到1910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3255提高到5919元;财政进一步从过吃饭建设型的支出,逐步向教育、医疗卫生、农业、社会保障、生态环境、城市交通等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领域倾斜;建立和完善了农村和城市低收入居民的低保体系,基本消除了城镇零就业家庭;在免除农民的农业税和农林特产税的基础上,给农民在种粮、购买农机具和购买良种方面给予补贴;在农村,建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并在试点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建立;在城市,对学龄前儿童、上学学生、无单位人员等,也在试点医疗保险体系,并且正在探索其养老等保障体系的建设,做到社会保障的全覆盖;对欠发达地区,对少数民族地区,加大了转移支付的力度,并且用特殊的政策,促进这些地区快速发展。此外,我们还在城市努力控制房价,并建立保障住房的体系,以解决中低收入居民的安居问题。虽然我们的社会保障和福利体系还很薄弱,覆盖面还不尽如人意,还达不到城乡人民的要求,但是,这五年中,党和政府做了大量艰苦的工作,问题开始得到解决,局面正在改善。我们正在建立一个既有创业和工作活力,人民又得到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的现代国家,这个方向是坚定不移的。虽然,由于我们人口众多的国情,近年来又出现了诸多新的情况,还有历史的积累,有这样和那样的问题,需要我们正视,需要我们认真地加以解决。但是,“十一五”的这些成就,无论是与世界上的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还是与自己的过去相比,进展都是显而易见的。这五

  年中,中国共产党人、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奋斗,我们的国家正在朝着现代化的方向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改革开放30多年经济奇迹性成长的中国道路,就是发展生产力,而且强调了科学技术进步是第一生产力;改革国有和集体经济体制,改变资源配置方式,用新的体制机制来推动经济发展;逐步形成了一个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又调动了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动力;逐步调整了农业与工业、重工业与轻工业、积累建设与人民生活等方面的关系,使农业与工业、投资与消费之间形成了较为良性的循环;实施了对外开放战略,将中国大量剩余劳动力比较劣势转化成为出口导向的比较优势,同时也引进了资本和技术,强劲地推动经济的增长速度。这样的发展道路,使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高速增长了30多年之久。这就是30多年来我们所走过的,称之为发展的“中国道路”,也可以概括为发展的“北京共识”。那么,“十一五”期间,我们有什么样特殊的中国道路呢?实际上,这五年,是从改革开放30年转向下一个30年的交替发展阶段。从道路上讲,我们也进行着调整,即从物为重,到以人为本;从过去单一注重经济建设,转向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并重;从重视物质生产,到物质生产与资源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从过去的效率为重,积累国家实力,转向公平收入分配,促进共同富裕,以及在强国的同时加速民富进程„„简而言之,就是科学发展观及建设和谐社会理念指引的一条发展道路。

  未来,中国道路的内容为:发展领域,农业现代化—城市化—产业结构升级—技术进步—小企业—完成第一次现代化和加速第二次现代化。资源生态环境领域,节约资源和减少排放的发展方式—节俭和舒适的生活消费方式—节约和保护资源生态环境的技术进步—形成生态良好、环境清洁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社会。民生和社会事业建设领域,鼓励人民创业—充分就业—绝大多数城市居民在城市中有自己的住房—良好的公共服务和完善的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和财富分布较为公平—形成既有创业和工作活力,又公平和生活安全的社会。改革领域,突出财政税收体制改革重点,协同理顺资源价格体系,改革和创新土地制度,打破金融体制的垄断,

  进一步深化国有经济改革。从改革的实践看,在时间进程上,单项改革推进,往往由于其他改革的不配套而以失败告终。因此,无法确定这几项改革哪个在前面,哪个在后面,只能是突出重点,综合考虑,配套改革,协同推进。

  今天和未来,我们有着许多有利的发展条件,但是,也存在和面临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的人民需要在党和政府的带领下,艰苦努力,再不懈地进行30年的创新、改革、建设,争取给我们的后代留下一个幸福美好的家园。许多年以后,当我们的后代们书写历史时,他们会评价说,在21世纪前半叶,有那样一代人,他们给我们后代留下了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和环境,他们没有给我们留下沉重的债务,他们给我们留下了一个现代的体制和民族最优秀的文化传统,他们是值得我们后代怀念和敬仰的一代人。这就是我们这一代人为之奋斗的希望和精神动力之所在。

  江海横流显本色人间正道是沧桑——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十一五”时期治国理政纪实

  江海横流显本色人间正道是沧桑——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十一五”时期治国理政纪实

  新华社记者

  “十一五”刚刚过去——这是栉风沐雨的5年:骇浪惊涛的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猝不及防的重大自然灾害来袭„„严峻考验面前,中国的应对沉着而从容,中国前进的步伐势不可当。

  这是再创辉煌的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超过10%,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4000美元,综合国力显著提升。

  这是全面发展的5年: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取得新进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活跃,社会建设成就显著。

  这是民生改善的5年: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药卫生等领域一系列改善民生的举措,提升了人民生活品质。这是亮相世界的5年:北京奥运、上海世博、广州亚运,各国文明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交相辉映;推动和平发展,倡导和谐世界,中国日益成为当今世界的重要力量。

  这是创新理念的5年: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进。

  这是彪炳史册的5年:隆重庆祝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隆重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阔步前进,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十一五”时期,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并切实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受住一系列重大挑战和考验,“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主要目标和任务胜利完成,改革发展稳定、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外交国防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新的显著成效,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崭新篇章。

  沉着坚定,奋力开拓——5年里,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坚持科学发展,统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

  “货物吞吐量有什么变化?”“对外贸易量占多少?”„„2008年12月12日下午,辽宁营口港集装箱码头。迎着刺骨寒风,胡锦涛总书记向港口负责人接连提问。

  此时,国际金融危机正给中国经济带来巨大冲击:出口骤然下滑、企业困难加剧、失业人数增加„„在党中央及时出台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一揽子计划两年后的今天,营口港交出了一份出色答卷:吞吐量连年攀升,2010年一举超过2亿吨!

  准确把握形势,方能确保中国经济航船破浪前行——

  “十一五”时期,党中央始终总揽全局、未雨绸缪、深入分析,准确把握经济脉动。深入基层了解经济运行情况,广泛听取广大干部群众意见和建议,充分听取民主党派和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以及专家学者意见„„来自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源源不断向中南海汇聚。

  博智才能多谋,多谋而后善断。

  调控重点从“防过热、防通胀”到“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财政政策从“中性”到“积极”;货币政策从“稳健”到“从紧”,又从“适度宽松”回归“稳健”„„5年里,党中央科学决策,着力增强宏观调控的预见性、针对性、灵活性,确保中国经济列车平稳较快运行。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巨大冲击,2008年,从10月7日到11月28日,胡锦涛总书记3次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和中央政治局会议,分析形势,研究对策,果断制定和推出重大举措。判断之准,速度之快,力度之大,世界为之瞩目。

  果断及时、灵活有效的应对,迅速扭转了经济增速过快下滑的趋势,推动中国经济在2009年奋力实现“V”形反转,在世界上率先实现回升向好。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新世纪新阶段的新形势新任务,决定了必须推动科学发展。这是紧紧扭住发展、毫不松懈的5年——

  无论是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巨大冲击,还是遭遇重大自然灾害,党中央都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

  “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从党的十七大到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从在中央党校发表讲话到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许多场合反复强调。5年里,中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有望超过38万亿元,较2005年翻了一番多。

  2010年12月10日至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对2011年经济工作作出具体部署。会议为2011年经济工作指明了方向,明确提出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

  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5年——

  “十一五”时期开局之年,党中央明确提出要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作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国际金融危机更加凸显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5年里,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再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

  扩大内需、拉动消费,积极推进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加大自主创新,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5年里,根据党中央决策部署,从中央部委到各地党委和政府,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经济持续发展进一步打牢基础。

  这是坚持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5年——

  从珠三角到长三角,从海峡西岸到北部湾,从天津滨海新区到重庆两江新区„„区域发展的“棋盘”上频繁落子,布局加快„„

  区域发展是统筹发展的缩影。统筹城乡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5年里,党中央高屋建瓴,运筹帷幄,促进了社会资源优化配置,充分调动了各方面积极性。这是改革攻坚破难、纵深推进的5年——

  全面免除农业税、加快农村综合改革,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更多领域,深入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改革向深水区不断挺进。

  党中央把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作为深化改革的契机,不失时机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成品油税费改革、增值税转型改革、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创业板设立等一批重点改革相继启动,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活力。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方位推进的5年——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城乡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扩大基层民主,加快行政体制改革,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展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重大政策相继出台,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注入强大活力;一系列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实施,进一步改善了基层群众文化生活;一大批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进一步增强了实力竞争力——2009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由2004年的2.1%上升为2.5%左右,成为经济发展的新亮点。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扩大政府公共服务覆盖面,制定和实施国家中长期科技、教育、人才规划纲要,推动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药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不断创新社会管理方式,加强平安建设„„一系列重大措施相继实施,社会建设步伐不断加快。

  生态建设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从党和国家领导人带头参加义务植树到全民环保意识的提升,从确立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到实施重大环境保护建设项目、推广低碳技术、发展循环经济„„发展生态文明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追求,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稳步推进。

  国防和军队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党中央着眼有效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军队历史使命,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科学谋划兴军之策、强军之道。一系列富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强军治军方略,有力推动了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有力推进了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人民军队为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提供了强大力量支撑和保障,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

  这是祖国和平统一大业迈出重大步伐的5年——香港和澳门社会保持稳定,经济更加繁荣,民主有序发展,民众安居乐业。“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谱写出新的篇章。

  海峡两岸政党交流成功开启,全面直接双向“三通”得以实现,《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正式生效„„两岸关系展现出和平发展的良好态势。

  时速486.1公里!2010年12月3日,新一代高速动车组运营时速再创世界纪录!200公里、350公里、416.6公里、486.1公里„„中国高铁一路飞驰。

  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朝着科学发展的方向一路向前„„

  万众一心,多难兴邦——5年里,无论多大灾难袭来,党中央始终同人民在一起,共同筑起坚不可摧的长城历史前进的步伐,总伴随着艰辛。这是自然灾害频发的5年——特大地震灾情震惊世界,低温雨雪冰冻历史罕见;大江大河浊浪翻滚,多个省区旱魃肆虐;沿海台风不时袭来,山洪泥石流突然逞凶„„“同人民在一起”——

  人们不会忘记,那一个个焦急赶往灾区的身影: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胡锦涛总书记深入北川、汶川、什邡、汉中等地震重灾区,看望受灾群众,慰问抢险大军,指导抢险救灾。随后,总书记又多次前往四川、陕西、甘肃,考察灾后恢复重建进展,了解受灾群众生活安置情况。青海玉树强烈地震发生后,正在出访途中的胡锦涛总书记心急如焚,果断中止出访行程,星夜赶回北京,不顾长途旅行疲劳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研究部署抢险救灾工作,随后又立即飞赴雪域高原。废墟上、帐篷中、学校里,总书记亲切的慰问,细心的叮嘱,沉着的部署,极大增强了人们战胜灾害、重建家园的勇气„„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贺国强、周永康等中央领导同志,也分别赶赴地震灾区,指导抢险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在汶川,在北川,在青川;在玉树,在舟曲,在旱涝灾区;危楼旁,瓦砾中,大堤上„„哪里有灾情,哪里有受灾群众,哪里就有中央领导风尘仆仆的身影。受伤的心灵得到抚慰,绝望的目光看到希望„„“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人们不会忘记,那一句句坚定话语传递的信念:“我们一定能渡过眼前的难关,今后的生活一定会好起来”“在严重灾难面前,我们要坚强,要有信心、有勇气”“要从小学会坚强,不向困难低头,将来一定会有美好的未来”„„

  重大特大自然灾害发生,抢险救灾工作千头万绪。每一次,都是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应对能力的重大考验。从争分夺秒搜救幸存者到千方百计救治伤员,从排除万难转移被困人员到妥善安置受灾群众,从严密防范次生灾害到加强灾区卫生防疫,从编制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到全面开展灾后恢复重建„„在抢险救灾的关键时刻,在重建家园的重要节点,党中央果断决策、周密部署,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充分发挥制度优势,科学调度全国资源,有力有序有效地指导抢险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我们是坚如磐石、牢不可破的生命共同体”——人们不会忘记,那一颗颗相依相偎心灵的力量:风雪中,人们给受阻于恶劣天气无法回家的陌生旅客送水送饭;地震后,人们为灾区群众慷慨解囊、捐款捐物,自发赶赴灾区参加救援;重建时,兄弟省市根据中央统一安排,出钱出力,倾心支持„„5年里,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带头捐款,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表达对灾区群众的深情关怀;5年里,五星红旗3次为遇难同胞而低垂,寄托人们深深的哀思,表达共和国对人的生命的无比尊重;5年里,“汶川挺住!”“玉树加油!”“舟曲不屈!”“中国加油”„„从内心深处爆发出的一次次呐喊,响彻长空。

  风雨同舟,守望相助。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亿万中华儿女万众一心,百折不挠,凝聚起坚不可摧的强大力量,伟大民族精神在灾难考验中不断丰富、不断升华。“一个善于从自然灾害中总结和汲取经验教训的民族,必定是日益坚强和不可战胜的”——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抗震救灾总结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顽强,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坚韧和成熟。汶川地震5个月后,国家立法机关修订防震减灾法,进一步提高学校、医院的抗震设防标准,并结合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实践,对应急救援机制、过渡性安置、灾后恢复重建等作出有针对性的修改;“要进一步加强防灾减灾工作,显著提高防灾减灾能力。”经过汶川地震,各地在防灾避险方面全力“补课”:排查地质灾害隐患,制定转移避险预案,广泛开展应急避险演练„„制定灾后恢复重建规划时,中央提出“安全第一”“科学规划”。有关部门坚持科学论证,主动避开地质灾害隐患点,确保把灾区群众的未来建立在安全基础之上„„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创造着一个个战胜灾难的奇迹。灾区满目疮痍的土地萌发新的生机,历经灾难的人们信心百倍迈向新的生活——在汶川,年重建任务已提前一年基本完成,3一排排新房比肩而立;在玉树,群众基本生活入冬前就已安排妥当,部分已经入住新居;在舟曲,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全面启动,小小山城正在迎来新生„„

  在灾难中砥砺伟大民族精神,从灾难中汲取前进力量——无论多大的灾难,无论多大的考验,党中央始终同人民在一起,奋力书写中华民族顽强拼搏的壮丽诗章„„以人为本,心系人民——5年里,切实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时代在发展,环境在变化,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全部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人民群众关心的重大民生问题,正是党中央工作的着力点。5年里,党中央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力度不断加大。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未来的期盼——根据中央统筹安排,2006年开始在西部地区农村实施免费义务教育,2007年扩大到中东部地区农村,2008年全面实施城乡免费义务教育。3年3大步,我国教育事业迎来了历史性发展。“有学上”还要“上好学”。2010年,中央召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确定了未来教育工作重点:逐步解决资源配置不均衡,着力改革人才培养体制,不断完善国家助学制度„„就业是民生之本、和谐之基。“十一五”时期,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就业和再就业工作——

  2006年初,中央政治局会议在研究“十一五”时期各项工作时明确提出,要“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5年后的2010年10月,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再次强调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5年里,我国积极就业政策体系日渐完善,城镇新增就业5700万人以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4500万人,比“十五”时期增加5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4.3%以内。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持续发酵、各国失业率居高不下的背景下,每年新增就业人口高达2000多万的人口大国做到这一点,难度可想而知„„社会保障是百姓生活的“安全网”、社会发展的“稳定器”,对处于深刻变革的中国来说,意义尤其重大——“十一五”时期之初,胡锦涛总书记就反复强调,要“加快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5年里,根据中央统筹安排,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全国城乡超过12.5亿人被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1100多个县(市、区、旗)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数以亿计的农村居民告别单纯靠土地养老、儿女养老的模式;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已经破冰,人们流动就业的障碍开始消除„„“看病难看病贵”,人民群众对医疗问题反映强烈。党中央从深化医药体制改革着手,努力破解这道难题——2006年,根据党中央部署,有关部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着手制订新医改方案。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关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同时出台。新医改方案针对当前医药卫生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着重强调公益性基

  本原则,对于更好保障人民健康、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正向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的目标稳步迈进。住房是百姓大事,也是国家大事——“十一五”时期,中央反复强调: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支持棚户区改造,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在住房方面的基本需求。2010年,根据中央安排,有关部门采取多项措施,加快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到12月底,全国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项目已开工590万套,农村危房改造已开工136万户。特别是2011年计划在全国范围内新增公租住房等保障性住房1000万套,力度之大,前所未有。越来越多的住房困难群众正在实现“安居梦”。民生大于天,枝叶总关情。越是困难时刻,越要高度关注民生——停工裁员、收入减少、财产缩水„„国际金融危机在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巨大冲击的同时,也给百姓生活带来严重影响。严峻时刻,党中央鲜明地将保民生与保增长、保稳定并列为工作重点。胡锦涛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要扎扎实实做好保民生工作,确保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有保障、城乡居民生活有新改善。每次到外地考察,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贺国强、周永康等中央领导同志总会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调研重点。他们一次次走到普通群众中,问民生、听民意、察民情;一次次走进困难群众家里,送去温暖、关怀和信心„„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5年里,党中央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真心诚意为群众办实事,赢得了亿万群众衷心拥护。总揽风云,折冲樽俎——5年里,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准确把握国际形势,推动建设和谐世界,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营造良好国际环境这是令人感动的一幕——“你不要紧吧?”“希望你没有摔伤。”2010年11月6日下午,葡萄牙首都里斯本。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走向坠马受伤的葡萄牙仪仗队骑兵,紧紧拥抱„„充满真情的举动,充分展现了中国领导人以人为本的形象,获得世界舆论高度肯定。这是万众瞩目的时刻——2008年8月8日,中国首都北京。北京奥运会盛大开幕,中华民族百年奥运梦想最终实现。世界各地的人们欢聚五环旗下,共享激情盛会,感受真实中国。人类奥运史册上从此留下不灭的中国印记。这是文明交流的舞台——2010年4月30日,中国上海黄浦江畔。上海世博会华丽亮相。180多天里,24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7300多万人次参观。“东方之冠”如同一张红色名片,将中国形象铭刻在世界记忆里。“十一五”时期,面对复杂深刻变化的国际形势,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始终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不断提高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

  这是中国和世界共同分享发展机遇、共同应对各种挑战的5年——国际金融危机来袭,中国与世界携手应对,同舟共济。华盛顿、伦敦、匹兹堡、多伦多、首尔„„两年间,胡锦涛主席先后5次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阐述中国立场,发出中国声音,呼吁世界各国“增强信心、加强协调、密切合作”,充分展示了负责任大国的形象。组织大型采购团赴海外采购,积极参与国际金融公司贸易融资计划,同有关国家和地区签署总额达6500亿元人民币的双边货币互换协议,向非洲国家提供100亿美元优惠性质贷款„„在自身面临巨大困难和严峻挑战的形势下,中国不仅以自身经济发展的“V”形反转促进了世界经济复苏,更以实实在在的举措和“真金白银”的支持,为国际社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作出重要贡献。全世界都感受到了中国的真诚。在气候变化、粮食安全、核不扩散、安全反恐、公共卫生、减少贫困等事关人类前途命运的问题上,在朝鲜半岛无核化、伊朗核问题、达尔富尔问题等地区热点问题中,中国都积极参与,推动解决,发挥建设性作用。全世界都感受到了中国的责任。一日行万里,关山度若飞。这是一张活动频繁、目不暇接的出访清单——5次出席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5次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会议,3次出席八国集团同发展中国家领导人对话会议,3次出席发展中国家领导人集体会晤,2次出席“金砖四国”领导人正式会晤,还有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安理会核不扩散与核裁军峰会、核安全峰会、世界议长大会、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高级别会议、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亚欧首脑会议、中欧领导人会晤、东亚领导

  人系列会议„„5年里,中国领导人出席一系列国际会议,与国际社会共同分享发展机遇,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这是中国坚持互利共赢开放战略、促进世界共同发展的5年——中国把自身发展与世界发展联系起来,在奋力开拓更广阔发展前景的同时,积极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十一五”时期,在中央统筹安排和各方积极努力下,区域合作突飞猛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建成,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的区域经济合作不断深化,中国与欧盟、非洲、阿拉伯国家、拉美、加勒比地区和南太平洋岛国的互利合作全面发展。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一个强力引擎。2009年,中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额升至全球第二位,对外直接投资额名列全球第五位、发展中国家首位;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位居世界第一。这是中国广交朋友,进一步推进全方位外交、致力于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5年——2006年11月4日,人民大会堂的红地毯上,胡锦涛主席与48个非洲国家的元首、政府首脑或代表一一握手。这是穿越大洋的握手——“十一五”时期,中国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提出并完全兑现对非合作8项承诺,捐资出力帮助国际社会提高抗御疾病、灾害、贫困的能力,在印度洋海啸、海地地震、缅甸风灾、巴基斯坦水灾等危难关头向有关国家提供多方面援助„„中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不断加强,有效拓展了国际合作空间。

  中美、中欧、中俄、中日„„中国站在战略和全局高度,积极运筹大国关系。“把双方致力于加强中美友好合作并在世界上发挥建设性、负责任大国作用的信息传递给两国人民和国际社会。”2010年11月11日,韩国首尔。中美两国元首在21个月里第7次会晤,就推动中美关系持续健康稳定向前发展达成重要共识。从大国外交到周边外交,从发展中国家关系到多边事务,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发挥建设性作用,推动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贺国强、周永康等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出现在重大多边和双边外交场合,积极推动各领域友好交流合作取得丰硕成果。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以开放透明姿态积极推进政党外交,与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70多个政党建立了党际关系,谋求相互理解合作„„永葆本色,坚强有力——5年里,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品格,不断加强自身建设,着力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学习是政党巩固之基、国家兴盛之要。2010年12月28日下午,中南海怀仁堂,中央政治局成员围坐在椭圆形的桌子旁,就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问题进行集体学习。

  这是党的十七大以来中央政治局的第25次集体学习,也是党中央率先垂范、加强自身建设的又一次具体体现——“十一五”时期,党中央明确提出了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重大战略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5年里,面对错综复杂的形势和前所未有的新课题新考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把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统筹加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进一步增强了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从在全党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到有370多万个党组织、7500多万名党员参加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5年里,两次遍及全党的教育、学习活动,一环接一环,紧锣密鼓地展开,进一步增强了共产党员保持先进的自觉性,提高了各级领导干部运用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争当优秀共产党员——2010年4月起,在党中央部署下,中国共产党在基层组织和党员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努力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创先争优,在全党蔚然成风„„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这5年,党中央坚持群众路线,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加强调查研究,切实推进各项工作。5年里,从老区延安到西北甘肃,从广西到江西、福建,每逢新春佳节,胡锦涛总书记都来到人民中间,同广大干部群众一起辞旧迎新、共贺新春;从企业到社区,从村庄到连队,总书记和各族群众亲切交流,共商发展大计。

  5年里,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贺国强、周永康等中央领导同志,也一次次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倾听群众心声„„2010年6月30日,中央纪委、中央组织部等中央11个部门新闻发言人首次集体亮相,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向外界展示执政党公开透明的形象,引起舆论普遍关注党内民主是增强党的创新活力的重要保证——人们注意到,5年里,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加强自身建设,贯彻民主集中制,坚持重大问题集体讨论、集体决定。从经济社会发展到党的建设,从重大改革到重要规划纲要,从重大灾害应急到国际热点应对,每逢重大问题,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都召开会议,共同讨论,作出决策和部署„„人们注意到,作为党中央率先垂范、发展党内民主的重要举措,从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到十七届五中全会,历届中央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都代表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全会报告工作,接受监督。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地方党委常委会向全委会定期报告工作并接受监督,已经成为一项重要制度。人们注意到,5年里,党中央每年都要多次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就重大事项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意见,广开言路,善纳群言„„党内民主的扩大,进一步促进了人民民主,中国社会的活力进一步释放和增强„„“新形势下怎样当好县委书记?”2010年3月,390位新任县委书记走进中央党校,参加为期两周的任职培训班。

  这只是“十一五”时期大规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一个场景——路线确定以后,干部是关键。5年里,党中央把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的核心内容来抓。从县委书记、县长到基层纪委书记、法院院长、检察长、公安局长,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在全党大范围展开„„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实行公开选拔任用干部,扩大干部工作中的民主,建立促进科学发展的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明确党员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范围,颁布实施《关于党员领导干部述职述廉的暂行规定》等文件„„党员干部管理进一步迈向制度化、规范化。防腐拒变,激浊扬清,这是中国共产党新形势下始终面临的重要任务——“十一五”时期,党中央将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旗帜鲜明地反对腐败。从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到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从首次设立国家预防腐败局到实行纪检监察派出机构统一管理,从完善巡视制度到严肃查处一批大案要案„„一系列惩治和预防腐败的重大措施,显示了党中央惩治腐败的坚强决心。这是形势极为复杂的5年,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受到全面考验的5年——历经风雨洗礼,历经实践磨砺,党中央科学判断形势、驾驭市场经济、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不断提高。蓝图绘就,号角吹响——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这个主题,牢牢把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征程上创造新的辉煌

  “十一五”规划顺利完成,“十二五”征程已经开启——中国站在一个极为关键的历史节点上。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审时度势,深入思考一个关系长远的重大课题:“十一五”之后,中国发展之路该怎么走?怎样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2009年2月,根据党中央部署,谋划“十二五”时期发展蓝图的重大任务开始启动。党中央高度重视“十二五”规划建议起草工作,提出重要指导意见,强调要“具有思想性、战略性、导向性”。这是世情国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时代——能否在更加宽广的时代背景中把握趋势、抓住机遇、科学谋划、推进发展,是一个国家能不能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的关键所在,也是对一个执政党执政水平的重大检验。这是党中央对“十二五”时期和未来一个时期历史方位和外部环境的科学判断——“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同时,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从国内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我们完全有条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再上新台阶。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

  “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我们面临的挑战依然很多很复杂,但机遇大于挑战。我们既要珍惜机遇、抓住机遇、用好机遇,又要认清挑战、应对挑战、战胜挑战”„„这些重要论断,在准确把握国际国内形势基础上,科学回答了事关胜利实现我国改革发展目标的重大战略问题,为制定未来发展战略奠定了重要的认识前提。这是党中央对时代使命的清醒认识——“我们必须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发展趋势,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加快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情”;“我们必须坚持以更广阔的视野,冷静观察,沉着应对,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把握好在全球经济分工中的新定位,积极创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我们要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是党中央对中国未来发展之路的清晰描绘——2010年10月18日,人民大会堂。凝聚着全党全国智慧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在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上获得一致通过。这份描绘中国未来5年发展战略的纲领性文件,着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布局,鲜明地回答了一系列重

  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对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继续进发作出了全面部署:“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建议》始终紧扣科学发展这个主题,体现出极强的战略性、前瞻性、指导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建议》紧紧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作出具体部署;“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建议》确定了今后5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提出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新举措„„紧扣时代脉搏,顺应人民期待。党中央制定的行动纲领,用求真务实又鼓舞人心的笔触,清晰勾勒出新世纪第三个5年的行动路线图,为中国发展指明了方向,让全国各族人民对未来充满希望。这是极不平凡的征程——面对各种风浪考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航船始终向前。这是亿万人民的信任——经过近90年的风雨历程,经过61年的执政考验,中国共产党更加成熟自信。江海横流显本色,人间正道是沧桑。

  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万众一心,开拓进取,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征程上创造新的辉煌!(记者张宿堂、李斌、邹声文、刘东凯、张旭东)

  

  

篇五:党的十二大精神发言材料范文

  为保证开创新局面各项战略部署的实现报告还明确提出在今后一个时期内必须有系统地完成机构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必须大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坚决打击破坏社会主义经济和其他破坏社会主义制度的严重犯罪活动必须整顿党的作风和党的组织

  第20讲党的十二大和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

  为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制定了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纲领。以此为标志,我国的改革开放进入全面展开阶段。

  一、党的十二大的召开和现代化建设奋斗目标的确定1982年9月1日至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出席大会的代表1545人,候补代表145人,代表全国3900多万名党员。大会总结了粉碎“四人帮”以来党和国家实现的历史性伟大转变,为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确定了继续前进的道路、战略步骤和方针政策。大会作出了三项重大决策:第一,确定了邓小平在大会开幕词中提出的“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这一指导思想的提出,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确立了根本主题。第二,提出了党在新时期的总任务。这就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第三,根据新时期总任务的要求,提出了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行动纲领,确定了到20世纪末的奋斗目标和重大方针政策。大会通过了胡耀邦代表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作的《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的报告。报告提出,为完成党在新时期的总任务,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的战略目标是:从1981年到20世纪末的20年,力争使全国工农业的年总产值翻两番,即由1980年的7100亿元增加到2000年的28000亿元左右,使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达到小康水平。为保证开创新局面各项战略部署的实现,报告还明确提出,在今后一个时期内,必须有系统地完成机构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必须大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坚决打击破坏社会主义经济和其他破坏社会主义制度的严重犯罪活动,必须整顿党的作风和党的组织。这四件大事,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保证。这次大会在提出经济建设目标的同时,还明确提出要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并把它作为同物质文明建设紧密相连的根本任务。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要靠继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来保证。大会通过了新的《中国共产党章程》,选举出新一届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党的十二届一中全会选举胡耀邦、叶剑英、邓小平、赵紫阳、李先念、陈云为中央政治局常委,胡耀邦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决定邓小平为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大会还根据新党章的规定,选举出中央顾问委员会,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选举邓小平为主任。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全体会议选举陈云为第一书记。1983年6月,六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选举李先念为国家主席,彭真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邓小平为国家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决定赵紫阳为国务院总理。党的十二大作出的上述决策和取得的各项成果,标志着拨乱反正任务的基本结束和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开始。大会把20世纪的奋斗目标由原来的全面实现现代化改为达到小康水平,是符合我国经济落后和社会发展很不平衡的实际情况的。这是党中央全面分析国情之后作出的历史性决策。十二大后,改革开放全面展开,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开始由农村逐渐转向城市。1981年至1984年,国务院先后批准沙市、常州、重庆、武汉等一批大中城市开展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以进一步调动地方的积极性。1984年10月20日,党中央召开十二届三中全会,对开展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全面改革进行研究和部署。全会讨论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决定》最突出的贡献,就是突破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确认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和发展;改革的基本任务,就是要进一步贯彻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的方针,逐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这个《决定》使我国改革的方向、任务和要求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更加明确,是指导全面开展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邓小平对此给予很高的评价,认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

  二、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十二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由农村转向城市;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由试点发展到全面铺开;农村改革在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继续深入;计划管理体制的改革不仅在经济领域逐步推开,而且也开始向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延伸。城市的改革,主要集中在突破计划管理体制、搞活企业和培育健全的市场体系等方面。按照发展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要求,国家逐步地适当下放经济计划管理权,缩小指令性计划,扩大指导性计划。从1984年到1987年,国家指令性计划管理的工业产品从120种减少到60种;国家统配物资由259种减少到26种;国家直接计划管理的商品由188种减少到23种;小商品和计划外商品都改由市场调节。围绕增强企业活力这一中心环节,企业的自主权进一步扩大,并在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和租赁制、厂长(经理)负责制等方面作了一系列有益探索。1985年9月,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增强大中型国营企业活力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1988年4月,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用法律的形式肯定了企业的自主权。到1987年,全国已有80%的国有企业实行了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在企业内部,则进行了以厂长(经理)负责制为主要内容的改革。到1987年上半年,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已占同类企业的63.9%。对国有小企业的租赁制改革也发展很快,到1986年12月,全国已有6万余家国有商店实行租赁制。1986年12月,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试行)》,标志着企业改革在优胜劣汰方面又前进了一大步。在实行承包经营的基础上,企业的股份制改革也开始试点。1986年12月,国务院在《关于深化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的若干规定》中明确提出:各地可以选择少数有条件的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业,进行股份制试点截止到1988年10月,仅据16个省、市的不完全统计,共开办股份制企业3827家。股份制试点也逐步向规范化方向发展。在坚持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也得到进一步贯彻,原有的比较单一的所有制结构有了很大改变。在培育市场体系,促进商品流通方面,改革的措施主要有:积极发展国有、集体、个体多种经营方式,实行多渠道流通;改变农副产品按行政区划、行政层次统一收购和供应的批发体制,砍掉不合理的经营环节;加快供销合作社体制改革;大力发展交通和商业经营设施。1984年至1987年间,从中央到地方陆续改革了商品批发体制。建立合理的价格体系,是培育和完善市场体系的重要环节。1984年后,国家继续减少统购、派购品种,对完成国家统购、派购任务的农副产品和非计划产品,实行议价销售,由此形成了价格“双轨制”,即国家定价的平价商品和市场调节的议价商品两种基本价格形式同时出现,在有些情况下还有国家指导价(浮动价)作为补充形式。这是由计划经济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后来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的过渡性价格形态,对于我国市场的发育和经济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推动着农村改革进一步向纵深发展。,1983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作出决定,改变农村政社合一的体制,废除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作为农村基层政权。到1985年春,这项工作全部结束,全国共建立9.2万多个乡(包括民族自治乡)、镇政府,同时建立了82万多个村民委员会。

  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普遍实行和人民公社体制的废除,为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根据这一形势,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于1985年1月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即1985年中央l号文件)。其主要内容是改变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促进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这项改革标志着已在我国农村实行了30多年的统购统销制度宣告结束。农村经济开始被纳入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轨道。

  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新的农产品购销制度的实行,突破了原来那种单一的和城乡分割的产业结构,使农村生产力又一次得解放。以集体经营为主,并有个体、私人经营的乡镇企业迅速发展起来。到1987年,全国乡镇企业从业人数已达到8805万人,产值达到764亿元,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50.4%。这是中国农民继家庭联产承包制之后的又一伟大创造。

  进入全面改革阶段后,对以高度集中统一为特征的计划管理体制的改革不仅在经济领域逐步推开,而且也开始向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扩展。

  1985年3月13日,党中央作出《中共中央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1985年,促进科技为振兴农业服务的“星火计划”开始实施。1986年,发展高技术的“八六三”计划在邓小平的关怀下正式启动。我国科技事业在改革的推动下日益呈现出新的活力。

  科技体制改革起步不久,教育体制改革也提上日程。1985年5月27日,党中央作出《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决定》发布后,教育体制改革全面展开。通过简政放权,把基础教育管理权交给地方。激发了地方办教育的积极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也逐步扩大。作为基础教育重要一环的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开始有计划分步骤地实施。教育事业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增强。

  三、对外开放格局的基本形成在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的过程中,对外开放也进一步扩大,并逐步形成了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经济特区创建后,日益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在特区的示范下,我国的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快。1983年年初,中共中央研究了海南岛的开发问题。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了《加快海南岛开发建设问题讨论纪要》,确定了以对外开放促进海南岛开发建设的方针。1984年1月24日至2月15日,邓小平先后视察了深圳、珠海、厦门等经济特区和上海的宝山钢铁总厂。通过这次视察,特区的迅速发展给邓小平留下了深刻印象。回到北京后,邓小平在谈话中提出“除现在的特区之外,可以考虑再开放几个港口城市,如大连、青岛。……我们还要开发海南岛”。根据邓小平谈话的精神,1984年3月26日至4月6日,中央书记处和国务院召开沿海部分城市工作座谈会。5月4日,中央批转了这次座谈会的纪要,正式决定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在建立4个经济特区、开放14个沿海城市之后,我国的对外开放开始呈现由点到面、由沿海向内地滚动发展的良好态势。1985年1月,为了更好地搞活经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国务院召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门)漳(州)泉(州)三角地区座谈会。会议决定,先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继而将辽东半岛、胶东半岛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以加速沿海经济的发展,从而带动内地经济开发。这样,我国的对外开放,将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多层次的探索和实践,由外向内、由沿海到内地逐步推进,进而有效地把发展沿海经济同开发内地经济密切结合起来,解决东部和西部的关系问题,使经济全面振兴,人民普遍富裕起来。1987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作出重大决策,海南岛建省,使之成为中国最大的经济特

  区。这样,我国从南到北就形成了由5个经济特区、14个沿海开放城市、3个沿海开放地区、两个开放的半岛和河南省构成的辽阔的对外开放地带。

  按照中央的部署,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工作陆续开。沿海地区发展战略的实施,使我国的外向型经济得到迅速发展。1988年进出口贸易总额从1987年的827亿美元增加到1028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盼比重由1978年的10.3%提高到27.3%;出口总额在世界上的位次,也由1978年的第32位上升到1988年的第16位,有力地推动了全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初步开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一再提醒全党.在抓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绝不能忽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随着改革开放的起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展开,中共中央明确地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任务。1979年3月,邓小平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所作的《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讲话中,提出要保持崇高的革命理想、提高全体人民的道德水平、转变社会风气和端正党风等问题。这实际上已经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些根本要求。1980年12月,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专门讲到精神文明建设问题。他说:“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所谓精神文明,不但是指教育、科学、文化(这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指共产主义的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纪律,革命的立场和原则,人与人的同志式关系,等等。”这里已经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概括为两个基本方面,即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从而使精神文明建设的内涵更加清晰。1981年2月,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等九个单位联合发出《关手并展文明礼貌活动的倡议》,提出在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中开展以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和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为内容的“五讲四美”活动。2月28日,中央宣传部、教育部、文化部、卫生部、公安部联合发出《关于开展文明礼貌活动的通知》。根据通知要求,以“五讲四美”为主要内容的文明礼貌宣传教育活动在全国各地普遍展开。1983年1月,中央宣传部等20多个部门又提出,在“五讲四美”活动中,开展“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人民”的教育活动,从而使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内容进一步丰富。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认识成果,着重从理论上阐述了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问题。十二大报告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并把在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确定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战略方针。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社会领域开始出现大量新的矛盾和问题,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也更加突出。面对这种新形势,1986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这是党制定的第一个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其指导方针是: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促进全面改革和实行对外开放;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其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决议》对于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五、对国际形势的重新判断和外交方针的调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党和国家工作重点的转移,中国的外交方针和政策也开始调整。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领导人在处理对外关系时的重要考虑是“争取多一点时间不打

  仗”,“延缓战争的爆发”以便抢时间搞建设。1979年1月中美两国建交后,中国一度加强了联美抗苏的“一条线”战略。1982年8月17日,中美两国政府就分步骤直到最后彻底解决美国向台湾出售武器问题发表联合公报,中美关系才基本稳定下来。但后来美国政府并没有兑现自己的承诺。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开始改变联美抗苏的“一条线”战略。

  1982年,从争取和平、延缓战争和寻求建立更均衡的对外关系的需要出发,中国政府开始把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加强同第三学界的团结与合作,作为新时期基本的外交政策。

  同年9月,胡耀邦在十二大报告中强调,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中国用以指导自己同各国发展关系的一贯原则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他还着重说明,中国共产党愿按照“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的原则发展同各国共产党和其他工人阶级政党的关系。以后,这四项原则的应用范围又逐步扩大,成为中国共产党与世界各国各种类型的执政党和合法的在野党发展关系的普遍原则。

  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际形势明显趋于缓和。不仅美苏关系有所改善,中苏关系也有所松动。根据国际形势的这种新变化,1984年5月,邓小平明确提出“和平问题”和“南北问题”已成为世界上两个突出问题。同年6月4日,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邓小平更加清楚地阐述了粉碎“四人帮”以后中国外交方针的两大战略转变。他说:第一个转变,是对战争与和平问题的认识。。第二个转变,是我们的对外政策。

  这两个重要转变,对中国的内政和外交都具有重大意义。第一个转变,使我国能够真正把工作重点转到现代化建设上来。第二个转变,则使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特点更加鲜明。1986年3月,六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一次把中国外交政策概括为“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这表明,中国已基本完成了外交方针的调整。

  这一时期,我国在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1983年至1987年,中国又同10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使建交国总数达135个。与此同时,同周边国家的关系也有了明显改善。在国际性组织中,中国利用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的国际地位,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先后加入64个国际公约,在促进世界和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处理同两个超级大国的关系方面,中国既与美国保持一定距离,又积极推动两国关系的稳定发展。1989年5月,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访华,标志着破裂了二十多年的中苏两国和两党关系终于实现了正常化。

  党的十二大后,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改革逐步深入到各个领域。从农村到城市,从政治、经济到各项文化事业,从对内搞活到对外开放,各方面改革相互促进,推动着经济建设迅速发展,社会面貌发生深刻变化。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开创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篇六:党的十二大精神发言材料范文

  学习省工会十二大精神情况报告学习省

  5月11日,我公司召开了中层以上干部会议,认真传达贯彻5月9日兰花集团工会工作会议精神,特别是省工会十二大精神。会议上,支部书记、工会主席要求全体干部职工,要结合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全国“两会”精神贯彻落实省工会十二大精神,把工会工作和职工群众的思想、行动统一到会议要求上,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切合实际到解放思想的突破口,进一步掀起新一轮思想解放的热潮,狠抓工会工作创新发展,实现新的跨越,为房地产作出贡献,共创公司美好的未来。具体主要做出以下安排:1、紧紧围绕集团工会工作部署。把学习贯彻省工会十二大精神落实到公司各项工作中去,同时结合十二五规划目标和公司实际,积极开展工会工作,切实履行组织职工、引导职工、服务职工、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神圣使命。突出工作重点。通过“党建带工建”、重点突破、联动组建等多种途径,加快工会组建步伐,确保顺利完成集团工会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2、大力推进职工送温暖活动。工会时时关心职工生活,把他们的冷暖放在心上,对家庭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及时给予关怀和解决,让职工真切的感受到工会就是她们的家。积极主动地给予真诚的关心和帮助。对员工生病住院的,工会亲自上门探望,同时在精神上给予安慰。认真倾听他们对工

  1/2

  会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使他们真正感受到了单位大家庭的温暖。3、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大力推进工会干部队伍建设。要多形式加强对工会干部的培训,注重提高思想认识和工作能力,借鉴兄弟单位工会工作好的经验做法,不断提高工会作风建设和效能建设,打造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务实型、协作型、廉洁型职工之家。

  二○一一年五月十九日

  2/2

  

  

推荐访问:党的十二大精神发言材料范文 发言 精神 材料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