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博公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生态环境执法队伍人员身份问题和弊端(3篇)

发布时间:2022-12-16 08:05:04 来源:网友投稿

生态环境执法队伍人员身份问题和弊端(3篇)生态环境执法队伍人员身份问题和弊端  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管理体制的现状、挑战及思考  摘要:整合组建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队伍,是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拟组建的五支执法队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生态环境执法队伍人员身份问题和弊端(3篇),供大家参考。

生态环境执法队伍人员身份问题和弊端(3篇)

篇一:生态环境执法队伍人员身份问题和弊端

  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管理体制的现状、挑战及思考

  摘要:整合组建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队伍,是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拟组建的五支执法队伍之一,是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的重要内容,是贯彻落实放管服改革精神和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对于加快推进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改革,涉及多个生态环境要素、多个行政管理层级、多个行政主管部门,领域广泛、关系复杂、任务繁重,受到各方关注。

  关键词: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管理体制;现状;挑战;思考

  引言“十三五”是中国环境保护的关键时期,面临着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环境目标的最后机会。在此时期,中国生态环境存在以下几大风险:环境质量风险,人群健康风险,社会穗定风险,生态安全风险,区域平衡风险,国际影响风险。为了从根本上扭转忽视环保的社会主流认识,建议将“日益增加的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的压力与我国有限和脆弱的生态环境承载力之间的矛盾”也作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1生态环境行政执法体制现状按照现行法律规定,我国环境保护领域实行“块块管理”(部门间实行统管与分管)和“属地管理”(不同层级实行分级管理)相结合的体制。横向上,环境保护法第十条规定,县级以上的环境保护部门对环保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有关部门对“资源保护和污染防治等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监督管理”,同级部门间属于统管与分管的关系。纵向上,环境保护法第六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的环境质量负责”,系统内不同层级实行分级管理。行政执法是生态环境行政管理的一部分,也属于这一体。1.1积极推进执法体制改革如何改革生态环境执法体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独立进行环境监管和行政执法;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重点在资源环境等领域推行综合执法;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实行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2018年,中央再次提出综合执法改革,这为执法体制提出了两个层次的改革路径。纵向上,实行省以下垂直管理改革。横向上,实行综合执法改革。通过垂直管理和综合执法,执法面临的问题可以在更高层面上、更大区域内协调解决,生态环境部门的协调能力得到加强。1.2探索执法新机制新模式为解决上述问题,生态环境部门通过强化执法力度、完善机制措施,进行了积极探索一是执法力度显著提升。二是探索异地交叉执法和区域联动执法模式。三是基层执法能力和水平明显改善。2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改革面临的挑战2.1(一)如何确定综合执法的范围如何理解生态环境保护执法这一概念,是改革的基础,但目前尚缺乏规范的定义。《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明确要求“整合组建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队伍。整合环境保护和国土、农业、水利、海洋等部门相关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执法职责、队伍,统一实行生态环境保护执法”。所以,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应该包

  括污染防治执法和生态保护执法两个方面。目前主要问题是生态保护执法的领域范围并不具体。从各地各部门综合执法改革实践来看,模式选择与执法范围密切相关,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改革也不例外,具体采取哪种模式应在明确执法范围的基础上确定。

  2.2如何划定部门间执法边界厘清部门间执法职责,划定边界,解决多头重复执法问题。一是执法事项和执法主体分散,整合难度较大。二是生态保护与资源保护边界模糊。例如土地、矿藏、森林、草原、湿地、野生生物等领域的保护,既有生态属性、自然属性,也有资源属性、经济属性。自然资源部设有执法局,负责查处自然资源违法案件。生态环境部也设有执法局,负责查处重大生态环境保护违法案件。三是监督管理与监督执法,各方理解不一。2.3如何完善执法法制保障体系完善法律、标准和执法规范等基础性工作应纳入议事日程。一是立法修法急需提上议事日程。生态保护没有系统性的专门立法。二是生态保护执法缺乏量化标准。在污染防治执法方面,已有20多部法律法规,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两大类标准体系,共1000多项,量化标准非常清晰。在生态保护执法方面,相关部门在各自领域建立了标准体系。然而,生态环境涵盖领域众多,如何建立综合的标准和评价体系,如何界定哪些生态破坏行为会导致生态恶化,如何把握执法尺度,还需要大量的研究。三是综合执法面临合法性问题。这是综合执法改革面临的普遍性问题,如执法人员身份不统一等。另外,由于实行垂直管理,县级生态环境局的派出机构如何行使执法权等也是个问题。3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改革的思考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关系到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是否落实,关系到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是否落地,对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具有基础性作用。3.1妥善处理贯彻中央精神与结合地方实际的关系。维护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与地方机构改革、放管服改革、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有机衔接。二是妥善处理系统改革与聚焦重点的关系。突出多头多层重复执法问题这一重点,突出执法办案定位,剥离与执法不相关的职能,加大整合力度,精简执法队伍数量。三是妥善处理锐意改革与科学论证的关系。充分论证整合执法职责和队伍的必要性、合理性、可操作性,确保改革思路清晰、方向明确。3.2统筹推进重点任务一是优化综合执法职责整合范围。有统有分,减少“九龙治水”问题。在“统”方面,整合较为分散的生态保护执法职责;在“分”方面,充分发挥交通、农业、城市管理等其他综合执法队伍的作用。二是规范设置各层级执法队伍机构、职责。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相协调,规范设立各级执法机构及其内设机构,明确省、市、县三级执法队伍的事权划分方案,市、县两级执法队伍要避免职责交叉,严格控制多层重复执法。三是合理划转执法队伍和人员。按照“编随事走、人随编走”原则,适当划转人员。合理确定划转方式和范围,确保职责与人员相匹配。3.3及时制定配套措施一是完善法制体系。建构适应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需要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由中央统一规范综合执法队伍身份编制,确保综合执法有法可依。二是完善制度保障。搭建解决重大环保问题的协调沟通平台,完善形式上的统一监管职能,制

  

篇二:生态环境执法队伍人员身份问题和弊端

  批注本地保存成功开通会员云端永久保存去开通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基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吴英于璐来源:《科学与财富》2018年第13期

  摘要:最近几年,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较少,过去长期实行粗放型经济,因此,引发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与生态恶化问题,我国环境质量状况令人担忧,有的地区环境质量日益下降,因此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对基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针对性解决策略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环境执法;环境保护和管理;环境监测

  大力保护人类生存环境有利于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相处,当前,保护自然环境已经到了迫在眉捷的程度,我国应当在保护环境方面不断加大投入,努力做好环境监测工作,真正将保护环境落到实处。保护自然环境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急于求成反而收不到较好的效果,但保护自然环境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我们具有义不容辞的职责,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我们要积极拥护国家政策,实现超前管理。

  一、基层环境保护中存在的弊端

  最近几年,基层环境监测、监察、辐射监管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已经初步实现了统一监督管理。但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基层环保管理机制还不完善,基层环境保护工作还存在着大量问题。

  1.社会公众参与积极性不高

  环境保护涉及到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人,是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事情,每一名社会成员在保护自然环境中都需承担一定的责任。当前,社会公众还没认识到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不能主动投入到环境保护行动中。大多数人还不了解环境保护主要内容,还认识不到环境污染带来的严重问题,同时也没有过多关注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与建设自然保护区等各种问题。再有,社会公众也没有机会与场所学习保护环境的知识,在保护自然环境的公益活动中不具备较高的主动性。

  2.基层环保部门不能严格监管

  当前,在环境保护中还存在着大量违法行为,有的执法部门也不能有效落实国家规定。尤其在一些基层地方政府当中,不能及时学习国家的环境保护政策,不能合理利用环境保护经费,甚至有的干部都不具备应有的环境保护意识,因此在环境保护过程中消极被动。有的地方政府为了增加经济收益,故意放纵一些对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的企业进行生产。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3.农民不具备保护环境意识

  最近几年,农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农民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但农村居住环境与生态环境依然存在着严重的污染情况,城乡生活污水不能处理、工业污染物不断增多,农民生产中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农膜,导致土壤与地下水遭到了一定程度的污染,出现了大量农田水土流失现象,频繁发生农作物病虫害,农产品中含有的农药残留过多,大量野生动植物不断减少。我国大部分农村不能有效处理生活废水、废气、生活垃圾等,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4.环境管理模式过于陈旧

  在环境管理过程中,很多人没有意识到末端治理模式的重要性,本身不重视循环经济发展,所以存在着生产原料消耗过多的现象,不能有效发挥生产资源的作用,导致出现了大量资源废物,导致废物涌现速度失控。利用循环经济思想可以提前防止发生环境污染现象,与传统意义上的先污染后治理的管理模式不同,一旦发生环境污染再进行治理不但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而且也收不到较好的效果。

  二、提高基层环境保护质量的主要措施

  为了解决当前基层环境保护中出现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下列手段进行处理,实现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目的,推动基层经济的健康发展。

  1.鼓励社会公众积极参与环境保护

  社会公众在保护环境中起着关键性作用,为了激发社会公众保护自然环境的积极性,国家可以制订有关鼓励政策,为广大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创造大量机会,鼓励社会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工作。还需大力宣传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提高社会公众的思想认识,感受到保护自然环境是每一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职责。自社会公众方面进行分析,政府要鼓励各种社会环保组织的成立与发展,并为其提供一定的发展资金。

  2.基层环保部门要做到严格执法

  当前,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在大量基层环保部门中不能有效落实,因此,要求有关环保部门加大执法力度,实现企业自行管理、政府部门管理、群众有力监督的全民监管机制,真正利用法律的力量保护自然环境。基层环保部门也要加强学习,要积极承担保护自然环境的责任,要放眼于未来,要考虑到我国大局发展,真正做好环保工作,充分发挥环保经费的作用。

  3.农村环境保护要不断加大投入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第一,对农村环保工作投入大量资金,在政府财政预算中编制农村环保经费,严格保护辖区内的水源。第二,国家还需及时制订优惠政策,对积极践行环保政策的企业给予必要的奖励。第三,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尝试谁投资谁受益的做法,建立丰富多样的融资途径。第四,在农村大力宣传保护环境知识,防止出现生活污染,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引入环境保护内容。

  4.基层环境保护要引进新科技

  一个企业要想实现持续性发展,首先要高度重视环保工作,要积极引入环保技术,全力保护自然环境。国家对此要及时制订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开发环保技术,进行环保研究。如企业的无污染生产技术等。提高环保工作水平,首先要重视基层环保政策的落实,我党明确“建设生态文明村”是一项战略任务,提出企业发展要建立在节约能源、保护资源与环境的基础上,尽快实现企业的转型升级,及时转变生产经营模式,树立生态文明意识。在这一战略思想的指引下,环保建设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动力。基层环保工作在环保事业发展中具有关键性地位,只有先做好基层环保工作,才能推动我国环保事业的健康发展,为人民创造高质量的生活生产环境,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相处。

  参考文献:

  [1]张亚娟,黄庆锋.试析农村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开展中出现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园艺,2017(18).

  [2]宋昕海,王岩岩,刘飞,等.基层环境保护监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5(13).

  [3]邵明丽.浅谈阿勒泰地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分析[J].劳动保障世界,2015(24).

  作者简介:

  吴英(1989-),女,籍贯:江苏常州,当前职务:实验室分析员,当前职称:助理工程师,学历:本科。

  

  

篇三:生态环境执法队伍人员身份问题和弊端

  自然资源领域生态综合执法的改革路径

  与制度完善举措

  摘要:自然资源领域生态综合执法改革是我国现代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的必然要求,虽然我国各地都已经加强了对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保护的重视程度,也积极推进执法改革,但是依旧存在一些问题,如执法职权范围边界模糊、执法形式把控不准确、执法信息不畅通等。因此,需要进一步深化综合执法改革,完善相关制度,为自然资源领域生态综合执法工作的高效开展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自然资源生态领域;综合执法;改革路径;制度完善

  自然资源领域生态综合执法改革是“摸着石头过河”,近些年我国各地积极推动综合行政执法和城市管理深度融合,工作取得一定成效。同时,在推进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的过程中,也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综合执法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面对这些新形势和新情况,笔者就怎样推进综合执法改革作了思考并提出建议。

  一、坚定改革信心,不走回头路

  中央、省、市对推进综合执法体制改革的精神是明确的。2018年,中央先后印发深化市场监管等五个领域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文件,为做好改革工作衔接,切实解决推进改革中的有关问题提供了政策支撑。全国均在开展综合执法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由于各地情况各异,推进改革的步骤、方式不一致。这属于正常现象,但同时也反映出各地对改革精神的理解和推进力度不一致。面对新的困难和问题,我们不能观望和退缩。现实存在的问题,并不是改革方向错误或偏差,而是我们推进改革的步伐不坚决,还有畏难情绪。一些部门对中央综合执法改革政策理解不透彻,没有给改革执行者试错纠错的空间和机制,导致综合执法体制改革在某些区域客观上存在推进困难。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最大限度减少不必要的行政执法事项。进一步整合行政执法队伍,继续探索实行跨领域跨部门综合执法,推动执法重心下移,提高行政执法能力水平。实施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是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的必然举措;继续探索和深化综合执法体制改革,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的重要一环,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力武器。我们必须要增强继续推进改革的信心和决心,不观望,不等待,稳扎稳打,乘势前进,使中央综合执法体制改革精神落地见效。

  二、吃透精神,积极向上争取政策

  改革出现的问题,有的需要更高层次决策机构才能解决,自上而下加快推动改革步伐。

  一是自上而下理顺归口管理关系。自然资源领域生态综合执法机构庞大且包含众多人员,这对业务指导、人员培训、队伍建设、政策传递都非常不利。需要争取中央政策支持,解决部门归口管理问题,理顺管理关系,扩大改革成果。

  二是辅助执法人员身份问题成为优秀执法者的难以逾越的“门槛”。综合执法人员来自很多部门,但人员身份各不相同,出现了待遇不一的窘况。如某地区综合执法人员由于身份问题,全局305个正式人员中,仅有171个办理了执法证,其中部分在机关,一线持证上岗仅有100多个,加上人员业务素质能力问题,导致全局持证执法人员比例太少,有的中队仅有1名人员持证,工作困难程度可想而知。其实全局共85名工勤编制人员中,有相当一部分业务精、作风硬、素质好的同志却无执法资格,只能参与辅助执法行动,更不要说提拔使用了。建议建立健全考试考核制度,突破体制障碍,为因身份限制不能获得执法资格的人员开通一条晋级通道。

  三是打破执法人员编制界限,实现执法队伍真正有机融合。为了实现执法队伍的有机融合,综合行政执法部门虽然实行人员交流制度,但是在此过程中,被交流人员融合程度并不尽理想,原因是很多人都恋原来的部门,思想像浮萍一样没有落根。这说明,执法机构因事而立形成岗位编制已经严重束缚了人员的自然

  流动,自然而然形成了一种人员流动的隐性趋势。因此在综合执法改革中,应该在不改变原有人员身份性质的前提下(对人员待遇未产生影响),实行统一的编制管理,也就是说,全体执法人员编制均属于执法局,编制管理单位不再是大队。在执法人员流动的隐性趋势下,建立健全干部的选拔任用机制,做好干部储备和执法队伍建设工作。

  四是推进行政执法权限和力量向基层延伸和下沉。根据中办、国办《关于推进基层整合审批服务执法力量的实施意见》,要全面加强对自然资源综合行政执法机构、执法人员的业务指导和培训,规范执法检查、受立案、调查、审查、决定等程序和行为。这就要求,要以更有力的措施和机制体制保证执法分局队伍建设,严格确定行政执法责任和责任追究机制,加强执法监督,坚决惩治执法腐败现象,确保权力不被滥用。

  三、担当作为,啃下改革硬骨头

  自然资源领域生态综合执法改革除了吃透改革精神,还需要激发改革内生动力,有所作为,啃下硬骨头。

  一是加快执法工作信息化建设。信息化是当前继续深化综合执法体制改革的战略选择,要把信息化建设放在科技强兵智慧执法的重要位置。执法信息化是执法战斗力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科技强兵的重要方面。依托信息化建立海量信息的大数据平台、无缝对接的视频监控和网络细分的办案系统,打造智能化、扁平化、可视化的现代执法指挥体系,有效提升执法人员快速反应和应变能力,减少执法行政成本,大幅度提升执法效率。

  二是进一步明晰监管与执法职责边界。从目前现状来看,行政主管部门和执法部门之间配合得并不默契,甚至与个别单位之间出现了较大的分歧,原因就在于行政主管部门和综合行政执法部门之间职责边界没有厘清。应该进一步明晰职责边界,建议强化信息互通和协作机制,进一步明确在行政检查、行政执法以及在案件移交过程中的职责边界,减少管理盲区,用制度规范案件查办过程中的移交程序。

  三是出台临聘人员长效管理机制。由于种种原因,自然资源领域生态综合执法队伍中有几乎和正式职工数量同等的临聘人员(不含环卫工人),临聘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而且从事的都是较苦较累的工作,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现实状况是由于财政紧张,待遇偏低,导致临聘人员流动性大,很难保证人员和队伍稳定。在县区综合行政执法局既无资金来源又无政策支撑调平其待遇上的差距,人员稳定难以保证,有队伍稳定的漏洞隐患。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时期,自然资源领域生态综合执法的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各地要结合实际情况,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来推动改革深化,从而为自然资源领域生态综合执法工作的高效开展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马永欢.生态文明;自然资源;管理制度;管理体制;改革[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7(7):757-765.

  [2]袁一仁,成金华,陈从喜.中国自然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历史脉络,时代要求与实践路径[J].学习与实践,2019,427(09):6-14.

  [3]李爱年,陈樱曼.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的现实困境与完善路径[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0(4):95-103.

  

  

推荐访问:生态环境执法队伍人员身份问题和弊端 弊端 生态环境 执法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