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博公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3年版)解读

发布时间:2023-07-04 08:40:02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3年版)解读,供大家参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3年版)解读

篇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

7月2—3日,在平顶山宋东魁名师工作室的组织带领下,我有幸参加了“课标引领评价导向案例示范—六大语文学习任务群的理念与教学实践”的网络研修学习,最有力的给即将开始的暑假充电学习生活拉开了序幕。

本次学习行程安排的很满,来自全国多地的资深专家、研究人员结合实践经验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中的六大语文学习任务群进行了深入地解读,两天的学习令我受益匪浅,下面就本次学习谈一下个人心得:

1。通过学习我深刻体会到新的课程标准是根据时代的需要,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提出一些新的要求:比如,要求学生会略读和浏览,掌握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将听说能力整合为口语交际能力,特别提出了口头交流和沟通的要求。提出了写作和生活实践紧密结合的要求。提出阅读、书写与写作的速度要求,并有量化指标。更重要的是注重了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并将其作为了学习目标。

2。通过学习,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我们应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3。我们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流。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调控教学,照顾差异,发现“火花”。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交流。

4。在教学进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语文课程标准》首次对义务教育阶段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方式。即要求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强调在综合性学习中具有合作精神,培养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突出自主性,积极主动地参与,特别要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除此之外,对阅读、写作和学习方法三方面也有很明确的表述。提倡独立阅读、自主阅读、探究性阅读、创造性阅读。鼓励自主写作、自由表达,有创意的表达。在学习方法上,鼓励有独到的见解,鼓励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和策略学习。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更加努力,不断加强修养,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用心读懂学生、读懂教材、读懂课堂。我要我的课堂有浓厚的语文味和快乐的笑声,构建和谐高效的语文新课堂。

篇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

7月6日和7日,有幸通过线上视频学习的方式,参加了青岛市义务教育新课程方案和新课程标准小学语文专题培训活动。在会上各位专家教授围绕着新课程标准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读,使得我们受益良多。新课标的设立,也意味着语文教育教学进入了一个“学习任务群教学”的新时代。

首先,我们要了解“学习任务群”的概念。

学习任务群,基本覆盖历来语文课程所包含的古今实用类、文学类、论述类等基本语篇类型,关注语言文字运用的各种现象和当下跨媒介运用的新特点,指向的是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整体发展。从学习内容的侧重点不同,课标制定者先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划分成了六个学习任务群,然后又根据课程内容整合程度上的区别,将六个学习任务群分成了三个不同的层面。整合程度最低的“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属于基础型,整合程度高一点的“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属于发展型,整合程度更高的“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属于拓展型。

六个学习任务群与语文课程核心素养四个方面之间存在多重对应关系,同时各自又承载着特定的课程目标,在发展学生的必备品格、语文关键能力和正确价值观方面各有侧重。

其次,要在“学习任务群”要求下合理设计教学。

根据语文学习任务群的要求设计教学时,需要关照以下三方面。一关注学习主题兼容性:增强实现育人目标的指向性。语文学习任务群隐含着学习主题、学习任务、学习内容、学习情境、学习方法、学习资源“六位一体”的学习要素系统。我们应围绕单元的内容,选取学习主题,确定学习目标,设定学习情境,设定一组相关的学习任务,匹配合宜的学习活动,让学习主题成为统整学习进程的一个核心内容。二注重实践情境真实性:增强核心知识与关键能力融合度。我们应引导学生在真实的实践活动情境中解决与语文学科相关的现实问题。三加强学习任务关联性:增强学习活动的实践性。在设计学习活动时,要统筹规划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言实践活动,落实学生主体作用,整体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最后,我们要根据“学习任务群”的本质,选取适当的教学模式。

学习任务群的本质是学生自主学习。学习任务群的设计要从学生的所思所想出发,在学生的能思能想范围内,达到学生的应思应想。因此,学习任务群的设置,要以学生基础、学生水平的思考和观点为基准,其深刻的学理依据是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六个学习任务群的设计中都根据每一个任务群的特点与学习需求,较为合理地将三类学习活动安排在特定的情境与任务之中,以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凸显学生学习语文的根本途径。

今后,我们要学习领会课标的精神来改进我们的教学,加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打破旧的教学的方式,将以前一篇一篇地教和大量地刷题这样的做法,转变为利用任务群整合单元的教学方式,从而改变以前语文课的零碎、重复、随意。让教师成为教学的组织者,学生是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进行教学,以此加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学的实践性,让学生在一定情境之中带着一定的任务进行伙伴式的学习、探究式的学习,得到自己的知识的建构。

篇三: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

2022年4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颁布。通过听取专家的讲座,我对新课标指导下的语文教学有了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一、义教新课标修订变化

本次新课标修订中最亮眼也是最鲜明的改变就是强化了课程教育中的育人导向,首次点明了语文教育学科的“核心素养”。相较于传统的“三维目标”,该新课标修正则主要围绕着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四个方面进行阐述。此外,新课标在课程内容结构上进行了修正,将语文教学能力作为核心,把其它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实践活动推到了辅助或者附加的地位,并且设置了与此相配的六个不同的任务群,分别是基础型学习任务群(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和拓展型学习任务群(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最后,新课标之中加入了对学业质量的评价,具体阐述了学生在完成课程阶段性学习后应该达到的学业成就。

二、新课标解读心得和思考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深刻地认识到此次的《新课标》在语文课程的设置以及教学等方面,相较于以往更重视语文知识与能力的培养。所以我们不仅应该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还要能能够和谐地把读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既能让学生充分阅读,又能有效发挥教师的指导阅读的作用。

我们首先要依托新课标中的课程结构和育人目标,明确学习任务群的定位和功能,准确理解每个学习任务群的学习内容和教学提示,围绕学习主题,以学习任务为导向,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资源,设计基于大任务、大单元、真实情境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加强内容学习和思维发展的整合,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累语文学习经验,统筹安排教学活动;
注重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基础性,培养学生未来学习、生活和发展所需的基本素养。

篇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

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语文课程正是一门专门学习语言文字的系统性、综合性实践性语文课程。同时,还是学习其他学科课程的起点,因此语文课程的基础性与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乃至人的一生发展中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2022年版课程标准从学生学习本身出发阐明,规定了语文的课程性质、目的以及学习方法。

实践活动任务群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首先靠感官、触觉感受世界,其次才是语言的教学。学习正是以生活为基础,解决生活的问题为线索,任务为载体,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注重课程内容与生活、其他学科的联系。通过倾听、阅读、观察,获取整合有价值的信息。

实际生活学习

新课标强调,语文学习的最终的落脚点在于能够满足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沟通交流的需要。因此,学习要阅读有关个人生活、家庭生活的短文,感受美好亲情,学习语文文明礼貌语言,与家庭成员交流沟通,学会感恩。紧扣“实用性”特点,结合日常生活的真实情景进行教学,如“我爱我家”、“我爱上学”“文明的公共生活”等主题设计学习任务,学习表达生活,联系自己的科学学习经历,围绕问题提出、探究过程、解决方法等进行专题式的研讨、演讲和写作。

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在各个场合中学习语文,如:日常生活情景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多方面、多角度学习语文。

创新学习方式

维果斯基认为教育的应用就是跟社会和文化的相互联系,儿童从社会所获得的科学前概念,延伸到课堂中交流,语言的再组织,小组学习,能够很好地构建起学生的科学概念。同样,语文学习就可以采用朗读、复述、游戏、表演、讲故事、情景对话等学习方式,整合听说读写,通过阅读、比较、推断、质疑、讨论等方式,梳理观点、事实与材料及其关系,充分利用数字资源和信息化平台,设计、参与、调研、展示所学新知。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还需要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语文学习方式,最大化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为学生提供巨大的知识宝库,从而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筛选分类、比较概括、归纳总结等思维能力。

篇五: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

课程实施部分作为新课标的最后一部分,从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和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五个角度进行了阐述,其中重点仍旧放在了评价建议部分。

语文课程评价分为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在以往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比较注重终结性评价,也就是更注重学生在最后的考试中能得到多少分,轻视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和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可增强评价的科学性和整体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过程性评价运用的好,有助于教师及时改进教与学,尤其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备课时肯定要明确教学重难点,做到心中有数,胸有成竹,但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重难点并不是体现在教师的教案本上,一定是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和确定的。

比如在教学梁衡的《壶口瀑布》时,其中一个教学重点是赏析文本中关键语句,感受壶口瀑布在声音、气势上的特点。学生通过自读加上分析,找到的赏析句子都非常精准,但这节课少了学生的朗读,尤其是在学生把能体现景物特点的句子找出来并有强烈的朗读愿望时,我忽略了学生朗读的愿望,直接让学生把重点记下来,这样一篇通过朗读能很好帮助学生理解的好文章,就这样因我错失了良好的教学契机,所以教师要有意识的利用过程评价发现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优化教学内容,调整教学策略,完善教学过程。

著名语文教育家于漪曾有言:“每一个孩子都是艺术品,都是不一样的。因此,教师一定要目中有人,不仅要走进学生的知识世界,而且要走进他们的生活世界和心灵世界。”语文学习个性化的特点十分突出,尤其是日常读书、习作、讨论、汇报展示、课本剧表现等方面,教师要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注重学生个体的进步幅度,给学生自我成长的平台。

我记得刚教书的时候,有次作文是写我身边的人,有个男孩善于观察,把老师和同学的特点抓得特别好,我把他的作文在课前三分钟的时间读给同学们后,很多同学都希望听到这个男孩写自己,男孩就抓住班里每个同学的特点,给每个同学都写了一篇人物小像,每周有两次课前三分钟我留给他来读作文,这是语文课前同学们最期待的环节,这样一个学期下来,他的作文也有了自己的集名《我的同学我来‘话’》,同学们竞相传阅这本作文小集子,毕业多年后还是同学们美好的记忆。也许在终结性评价时这个学生的成绩并不理想,但他在习作方面的进步是不可估量的。教出自己个性的时候,才是学生收获最大的时候。

最后再借于漪老师的名言来结束我粗鄙的习作:“我这一辈子有两把尺子,一把尺子是量别人的长处,一把尺子是量自己的不足。在这种“比”和“量”的过程中,我总能找到自己的不足,总能学到别人的长处。我横比竖比,量别人量自己,越比越觉得自己有向前奔跑的动力。”加入九原语文工作室,和小伙伴们一起学习,一起奔跑就是我最大的动力,秉一颗初心,继续前行。

篇六: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

2022年7月2日和3日,在平顶山市宋东魁市名师工作室的组织下,我有幸参加了”课标引领·评价导向·案例示范——六大语文学习任务群的理念与教学实践”的网络学习研修。

各位专家以六大语文学习任务群的理念与教学实践作为重点,向大家进行了解读。解读内容丰富,观点新颖,对我们今后的语文教学有着很好的指导和借鉴价值。下面我就南通市通州区育才中学丁卫军老师讲解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理念与教学实践》谈谈我的学习心得。

什么是思辨?什么是思辨性?什么是思辨能力?“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是思辨性阅读与思辨性表达吗?理解“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必须要弄清楚这几个问题,才能更好地完成任务。

1。什么是思辨?思辨,是一种思考方式,可不与外界相关,甚至可以不符合逻辑。哲学家认为,通过思辨,人可以为自然立法,也就是为自然界建立规则。近代科学的发展将思辨方法逐渐从主流的地位赶下来,而把科学实验方法推上王座,实践才可使主观见之于客观。

2。什么是思辨性?即脱离社会实践,在书斋中,通过抽象的思考、推理、论证得出结论的哲学。万物要经辨识,才会区别物与物之间的差异;
万事要用辩证眼光看,方能分清事与事之间的联系。然而,辨识能力的高低和辩证思维的巧拙,世上就出现争论不休的事物,刚澄清一个问题,又会冒出难以定论的事物,人类历史就是这样在不断认识事物和不断创造事物的过程中前进的。

3。什么是思辨能力?思辨能力的主要特征有哪些?思辨能力就是思考辨析能力。所谓思考指的是分析、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
所谓辨析指的是对事物的情况、类别、事理等的辨别分析。思辨能力首先是一种抽象思维能力。例如,能区分鸡蛋和鸭蛋,这不能算有思辨能力,因为仅凭经验观察就能够区分鸡蛋和鸭蛋;
若要搞清楚“鸡和蛋谁先谁后”这个问题,只靠经验观察是不够的,必须有较强的思辨能力才行。像思辨“鸡和蛋谁先谁后”问题,得做三个层面的分析:

第一,从经验的层面上进行辨析。即某一个鸡蛋所孵化出的小鸡而言,当然是先有蛋,后有鸡;
可这只小鸡长大后所生的蛋而言,当然是先有鸡,后有蛋。这一层面,必然有人问:“你说先有蛋后有鸡,那鸡蛋又是从何而来?”

第二,从追根问底层面进行分析。“先有鸡还是先有蛋”是一个不恰当的问题。根据生物进化的常识,无论是鸡还是蛋,都是从非鸡非蛋的其它物种遗传、变异而来,如同人是由类人猿演变而来的一样。也就是说,在根源这个意义上,”鸡和蛋谁先谁后”这个问题必须依靠两个不真实的假设才能提出来,故说它是一个不恰当的问题。

第三,从逻辑思维层面进行分析。“先有鸡还是先有蛋”是“恶性循环”思维错误的代名词。这就是在不同的层面上对同一个问题展开有条理的分析是非常重要的。分析问题首先要把思考的层面区分开,因为在不同的层面上对同一个问题所做出的分析,得出的认识或结论常常不同,甚至完全相反。“鸡和蛋谁先谁后”的问题,在经验的层面上是不成问题的问题,它是一个容易解决和不大可能引起争议的问题;
在理论或者科学的层面上,它变成了一个不恰当的问题;
在逻辑的层面上,它不再是个问题,而是一个指称“恶性循环””这种思维错误的代名词。

其次,要注意在同一个层面上分析问题的条理性。这是分析方面的特征,也就是说,分析要讲究层次和条理。还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说理。说理就是对所做出的分析进行解释和论证,比如,为什么说它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为什么说它是一个不恰当的问题?为什么说它不再是一个问题?解释和论证要明白、有力,比如,概念的使用、语言的表达要清楚、准确,理由的陈述、结论的导出要明白、有力。

简要地说,层次分明、条理清楚的分析,清楚准确、明白有力的说理,即是思辨能力的主要特征。如果一个人在思考问题时能做到条理清楚,说理明白,我们就说其具有较好的思辨能力。

4。从思辨能力的特征来看。阅读是思辨性,表达同样需要思辨性。也就是说思辨能力的特征,阅读要体现这些特征,表达也需要体现这些特征。

理解了这些信息,再看课程标准中的“课程内容”,就可以从“目标、主题、情境、任务、活动、教学评一体”来理一理这个任务群,并用现有教材的相关课文尝试这一任务群教学。

整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要根据不同学段的学生特点创设适宜的学习主题和学习情境。主题主要有“生活真奇妙”“我的小问号”“大白然的奥秘”“生活中的智慧”“社会公德大家谈”“奇妙的祖国语言”“科学之光”“东方智慧”“生活的感悟”“探究与创造”“艺海拾贝”“理性的声音”等。而每一个任务主要通过“阅读、讨论、探究、演讲、写作”五大活动来完成,评价主要关注“阅读、讨论、探究、演讲、写作”的过程中表现、学习成果,特别关注学生思考的过程和思维的方法。

以上是我的一点收获。新的时代需要新的理念和精神,更需要脚踏实地的实践和探索。我要积极吸取先进的课改成果,投身新课改的浪潮,努力学习,让自己的语文教育思想在反思中建设,在实践中成长。

教学似登山,不在一朝夕,愿君常磨砺,拾级层层递。宋东魁名师工作室每次组织的学习活动都让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感悟良多,收获颇丰,相信在工作室的专业引领下,我们工作室的学员将会在小学语文专业化成长的道路上学有所得,研有所获!

篇七: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

2022年4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正式发布,我一头雾水,2011版课标我还没太整明白呢,新的课标就出来了,莫名生出几许茫然。于是,充分利用网上资源,听了、看了很多专家名师的解读,我不仅理解了新课标出台的意义,认识了新课标带来的变化,克服了畏难情绪,更是在具体实践方面给了我指引……

一、正确认识

改革实际上是一个不断改良、优化的过程,绝不是推倒重来的革命。2022版课标其实是对课程改革10年来经验教训的总结,是教育科研群体与广大一线教师教育教学实践探究的阶段性成果的结晶。新、旧课标是衔接的,很多基本的东西没有太大变化,它最为突出的特点是明确提出语文核心素养。在研读新课标时可以将同一年段质量描述与目标要求一一对比来看,看哪些是直接描述、具体描述,哪些是延伸描述。大道至简,我们不要被一些新名词左右,一味地去摸索概念,要把注意力放到基本的标准、要求上,要不遗余力地学习、研究、落实义务教育新课标精神。尊重教学实际,用好统编教材,以达到提升自己惠及学生的目的。

二、深入研读

“书读百遍,而义自现。”新课标更需要我们仔细、反复研读。同时要注意课标学习,切忌贪多求全,要抓大放小。理解重要概念,理清重要变化,结合教学实践,逐步消化,分步实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一大变化在于凝练了语文核心素养,即: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把文化自信放在核心素养的首位,可见其重要性。新课标带来的另一大变化在于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即: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学习任务群的安排注重整体规划,根据学段特征,突出不同学段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需求,体现连贯性和适应性。此外,新课标还研制了语文学业质量标准,即:依据义务教育四个学段,按照日常生活、文学体验、跨学科学习三类语言运用情境,整合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描述学生语文学业成就的关键表现,体现学段结束时学生核心素养应达到的水平。

三、大胆实践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看了很多名师专家讲述的学习任务群案例,不难发现,学习任务群是新概念,但本质上就是单元整合教学的进阶版。我们可以在自己最得心应手的领域,局部尝试“学习任务群”“大单元统整教学”,试着去上样板课例,与同伴分享。那么,我们在依托教材设计学习任务群时,一定注意要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和学习任务,实践活动要设计为进阶型的,同时研制可操作、持续性评价方案。时刻牢记学习任务群设计与传统语文教学在教学基本理念上的根本区别是“将静态的知识教学转变为动态化的语言实践,强调在实践中获得语言知识和语言运用经验”。无论是哪一种学习任务群,其实施过程都必须承担识字写字,理解和积累词语句子,丰富学生语言经验积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促进学生语言发展的基本任务。无论是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还是整本书阅读甚至跨学科学习,无一例外。虽然我们一线教师总希望课标与教材同步。事实上,这是几乎不可能的。结合实际,我们不难发现“课标是新的,教材却是旧的”将是长期存在的事实。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要积极面对这个现实,用新课标理念,大胆处理老教材。

总之,对我个人而言,新课标的研读、理解、运用绝不是一人一朝一夕能做好的事,今后我会继续利用网络资源多听多学,大胆实践,跟着名师前行!

篇八: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

今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发布,我利用暑假时间认真研读了新课标,并聆听了相关课标解读的专家讲座。新的课程标准为教师提供一个新的方向标,知道教师该如何科学有效地进行教学;
如何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式;
如何看待师生的角色;
教师本身如何教好自己的学科,培养出有语文素养的人。以下是我的些许收获。

学生是教学工作中的主体,也是学习的主人。在新的课程标准中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地位从传统知识传授者逐渐变成学生和知识的链接者,不在是“中心”而是转变成与学生互教互学,形成新的学习团体,与学生是平等的友人关系。教师重新正确认识自己的位置,将更有利于师生的和谐相处。“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用心对待学生,让学生感受到关爱,自由、民主、平等、尊重、理解和宽容。马斯洛的需要理论告诉我,人人都需要尊重。尊重学生,学生自然“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学工作自然能顺利展开。

教师与学生相处的大多数时间都是在教学活动中,所有知识信息全靠教学来传授。所以这段时间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得当的教学模式能让学生更易接受知识信息。如小学语文习作写人篇。常规教学中都会有写作提纲,教师会让学生按照老师的提示和要求去做。这种常见的手法固然有效,但在新的教法中可以尝试运用情景式教学。我为xx画张像。请你为自己身边的朋友或亲人写篇文章,告诉大家她的样子,让我们一起认识她。让同学们说说你写得像不像,这样不仅促进课堂的气氛,还能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文章信息。课堂模式多种多样,没有最好,只有更合适。最终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更轻松地享受课堂,在快乐中学到知识。

关于语文教学中的评价

“语文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法。”教师在教学中评价性语言总会伴随着一节课的始终,评价具有检查、诊断、反馈、激励甄别和选拔等多种功能。教师的评价对学生来说得体恰当的评价性语言不仅能给学生正确的指导,还能成为课堂的润滑剂。让课堂变的轻松活跃。在评价中教师应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也有利于学生的最终考核。在新课程标准中有较为系统的语言评价指导。如;
识字写字的评价、阅读的评价、写作的评价、写作的评价、口语交际的评价,综合性评价等。能够更好地全面把握语文评价。

当然,新课标中还有很多地方要去用心仔细研读,我将在不断学习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篇九: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

2022年4月,教育部印发了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此次课程标准的修订,是结合当前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结合当前的国际背景对人才的综合要求所修改制定的,认真研读课标,深刻把握新课标的内涵和要求,把课标要求落实到实际教学,是作为教师的我们所需要做的。

与2011版的课程标准相比,2022版的课程标准强调了语言文学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强调了语文的工具性和科学性。语文学科提出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包括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这四个核心素养是密不可分的整体。这就需要教师对课程进行精心设计,要在课程中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能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有效的交流沟通,有好奇心、求知欲,要学会积极思考,能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语言文字作品,发现美、创造美。

在低段语文学习中,学生要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正确的写字姿势,这对于写字教学有了更高的要求。此外,新课标中对学生的阅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尝试阅读整本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向他人介绍读过的书,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对于我们即将升入二年级的学生来讲,在下学期的学习中,老师要抽出足够的时间来进行阅读练习,尤其是整本书的阅读。在一年级,我们也尝试进行绘本的整本书阅读,但是还不够系统和完成。在二年级上学期,我认为要拿出午自习的时间,来进行专门的阅读和交流活动。同时,通过手抄报、日记、思维导图等形式,来展示学生的阅读成果,加深体验。新课标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出发,写实话、落实处,言之有物,我手写我心。

推荐访问:义务教育 课程标准 解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