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博公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文化教学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3-07-16 13:45:02 来源:网友投稿

文化教学的教学设计第1篇一、牢固树立课标意识,突出教学重点难点(一)设计思路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研读“课程标准”自然是我展开教学设计的起点。《课程标准》(20xx年版)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化教学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

文化教学教学设计

文化教学的教学设计 第1篇

一、牢固树立课标意识,突出教学重点难点

(一)设计思路

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研读“课程标准”自然是我展开教学设计的起点。《课程标准》(20xx年版)对本课作出如下规定:“以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这是较为典型的以“点”带“线”的呈现方式,指引我们在教学中重点把握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两个典型事例——“鉴真东渡”与“玄奘西行”。它们在中日、中印文化交流史上影响深远,至今为人们津津乐道。在学生认知水平及教材知识结构的综合考量下,我将这两点确立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对“鉴真东渡”这一重点的处理,我运用图片导入法,出示《鉴真坐像》图,指导学生观察、描述图片信息并关注“双眼紧闭”的细节,询问学生其中的缘由。在问题驱动之下,学生通过充分提取书本信息并结合教师提供的《唐大和尚东征传》选段,化身为小导游为游客讲解家乡园博园内“鉴真东渡遇险纪念塔”这一景点。之所以创设这一情境,我主要是为了吸引初一学生的主动参与,将知识点变为“活的”、“可用的”知识,既增强学生对重要知识点的理解记忆,也在活动中渗透基本技能、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最后,我提供了鉴真在日本医药学发展中做出重大贡献的材料,引导学生了解在传布佛法外,鉴真还传播了中国许多的文化成就,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对另一重点“玄奘西行”的处理,我考虑到大部分的学生阅读过青少版的《西游记》或观看过相关的电视剧、电影作品,对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感兴趣,对相关的情节也较为熟悉,只是在历史史实与文学作品之间未能作很好的区分。基于以上分析,我设计了表格填空,指导学生完成玄奘西行与“唐僧取经”的比较,引导学生了解历史史实与文学作品之间既有联系又存在区别,潜移默化地渗透史料实证素养培育。之后,我充分利用书本上已有的《玄奘西行和回国路线图》、精心选取《大唐西域记》中的精彩片段,要求学生完善玄奘西行路线,引导其形成历史空间概念;
还设计“玄奘西行可能会遇到哪些艰险”的历史想象活动,指导学生挖掘历史地图的隐性信息并研读、提取材料,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觉迁移并整合不同学科之间习得的知识;
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追问“我们的想象符合历史史实吗”,激促学生历史思维深入,进一步渗透史料实证素养培育;
后设计了话玄奘真实形象的活动,让玄奘的宝贵精神品质走进学生的心田。最后简略补充王玄策、义净等造访印度的史实,凸显玄奘在中印文化交流史上里程碑式的地位。

在本课中,“遣唐使”、“唐与新罗的交往”虽未直接列入课程内容,但“鉴真东渡”本身与“遣唐使”到来密不可分,“唐与新罗的交往”作为一个修订版教材的新增子目,也从一个侧面生动展示唐朝时期中外交流的活跃盛况,有助于本课难点的理解,不能置之不理。在这两个板块的处理上,我主要抓住典型人物如弘法大师、吉备真备、崔致远,利用典型图片如《弘法大师行状绘词》,通过图说历史、教师讲述的方式完成,在处理的篇幅及力度上都做了相应的减法。这样的处理可以使得各子目、各板块间详略有别、详略得当,主干知识、重点突出,易于学生把握。

本课的课程内容还要求学生能“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这对学生的学习提出较高的要求。与一般的历史时间、地点、人物等史实性知识不同,这属于规律性、理论性的知识,从行为动词看又属于理解层次要求的知识,对初一学生而言是一个难点。对此,我选用《中华文明史》中“(隋)唐是中华对外交流的高潮时期,这一时期的对外交流在深度和广度上远远超过了前代”这一具有一定权威性的观点,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起点;
同时我提供了较为丰富的资源,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活动,从理解“宽度”、“广度”远超前代中逐步突破唐朝中外文化交流“发展性”这一特征。

(二)设计展望

1.深入全面地研读课标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已经能做到关注课程内容要求,能够依据相关行为动词属性基本判断有关历史问题的量与质的要求,从而做到有的放矢。除此之外,我认为还应当对历史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实施建议等内容进行综合的、全面的、深入的了解,做到不仅知道“教什么”,明白“怎么教”,更明晰“为什么教”,这对精准把握并突破教学重难点是有益的。

2.关注课标的动态发展

现行的课程标准是20xx年颁布的,而统编历史教学书在此之后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审查与修改于近两年才投入使用。所以存在对课标进行相应调整的情况。此外,《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已于20xx年正式出台,其中提出的历史核心素养的理念也需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加以关注。我认为把握课标最新的调整与变化,有助于我们精准把握并突破教学重难点。

二、发挥课程资源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设计思路

“课程资源”的提出、开发与运用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亮点。历史学科涉猎广泛,与其他学科相比,它拥有无法比拟的、独特的、丰富的课程资源。它的开发与利用有助于落实课程目标,也能丰富课堂教学、满足学生需要,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众多的课程资源中,我首先充分地利用了教科书资源。在本课教学设计中,我带领学生解读教科书上的插图资源如《弘法大师行状绘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描述当时的情形知晓遣唐使来华的史实,既感受唐王朝的繁盛,也感悟日本人的向学与坚持。我还利用《日本奈良唐招提寺内的鉴真像》、《玄奘西行求法(邮票)》作为相关子目学习的导入材料,以人带事,顺应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与需要。此外,我还注意用好教材辅助板块课文旁设“相关史事”、课文后设“课后活动”,引导学生描述画面信息或以之作为思维材料展开活动促进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与思维能力。为什么首先考虑的是教科书资源?教科书是第一课程资源,也是课程资源的核心。教科书不仅是教师开展教学的“教本”,亦是学生学习的“学本”,是学生获取最为便捷、使用频率最高的课程资源。教师能在课堂中利用已有课程资源进行情境、活动的创设,不仅可以调动学生课上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有助于学生加强对教科书的了解,进一步增强了统编教材的可读性,从而为课后的自主学习创设条件。

本课还甄选了乡土史课程资源。我选用了鉴真东渡遇险纪念塔和如东掘港国清寺遗址,并以之设计了“角色扮演”及学习延伸的活动。乡土史课程资源是课程资源中具有特色的一类资源,它是师生所处的某一行政单位具体地域特色的、能够反映特定范围内受众文化心理的、承载历史与现状的资源,具有形象具体、生动活泼、赋予学生更多参与的可能性等突出特色。这类课程资源的利用,能够较好地拉近历史与学生、与现实的距离,从而客观上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此外,本课还选择了大家喜闻乐见的历史题材的视频文学作品资源,如导入部分节选了纪录片《中国通史》中第五十集的片段,不仅起到较好的凝神激趣的作用,同时也让学生对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盛景有了一个总体的把握,为本课难点的理解打下一定的基础。在“玄奘西行”子目处理中,我展示出影视作品《西游记》的剧照图片,迅速吸引学生的眼球,并通过后续的列表对比潜移默化地渗透史料实证素养的培育。

(二)设计展望

1.课程资源开发应紧扣教学目标

课程资源的开发及利用已成为一线教师的自觉之举。现今,大量的课程资源被搬上课堂,的确起到一定的兴趣激发作用,却也存在脱离课程目标或教学目标而随心所欲选用资源的情况。我认为教师在兼顾学生兴趣的情况下,应当紧紧围绕教学的重难点、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的学习经验、认识规律进行合理的选取有教学价值的课程资源,让课程资源既发挥消除学生与历史心理距离的作用,也能更好地为课程或教学目标服务。

2.重视乡土史资源的开发与运用

乡土史资源不仅可以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补充和印证,而且可以拉近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距离,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研究身边的历史。这类资源的运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增进热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也利于活化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探究热情、水平和思维能力。

总结:如果说教科书是编写者在精准全面理解课程标准基础上的一次再创作,那么历史教学也是基于课标及教材的一种再创作。本课仅是基于唯物史观的一种理解与创作。不同的史观、不同的视野会赋予本课不同的魅力,可以引领学生从不一样的高度与宽度欣赏历史的意蕴、体会历史的深邃、感受历史的真谛。

文化教学的教学设计 第2篇

一、教材地位及作用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五中的综合性学习课。综合性学习体现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它重在学习过程,重在激发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能较好地整合知识,并把能力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学习。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本次综合性学习的教学就是在以上理念的指导下进行设计的。

本节课让学生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包括哪些内容,通过查阅网上资料,使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亲自指定方案、积极搜集处理信息、组织策划,学生的合作研究的精神、问题意识、创造精神都在活动中得到发展,从而促进语文素养的形成。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学生通过查一查、说一说、听一听、演一演等形式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拓展活动,继续培养了学生的探究品质,进一步激发学生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意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形成分工与合作的意识,在研究的过程中,熟悉搜集资料的途径,初步掌握收集和整理资料的方法,并创造性地运用各种形式来展示研究成果。

教师帮助学生从其生活世界中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和内容去进行调查,注意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在生活中学习知识,在学习中快乐生活。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和宝贵的民间文化知识。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和传统文化的来历。

(二)、能力目标

1、学生在自主分组的基础上合作、探究,在调查访问、分析整理搜集资料、汇报交流中整合语文学习资源,学会在生活中学语文,让语文在实践活动中得到延伸,培养学生综合学习能力、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素养。

2、通过活动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人合作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激发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情。

2、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四)、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目标:

学生学会上网查找资料,使用PowerPoint来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使用 Frontpage来制作专题网站,提高学生运用多种媒体学习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和传统文化的来历。学会在生活中学语文,让语文在实践活动中得到延伸,培养学生综合学习能力、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素养。

【学情分析】

我设计了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共同面对困难,分担责任。由于活动工程的“庞大”,准备工作的繁多,他们发现以个人的"精力和时间实在难以胜任,经过失败后,他们选择了合作研究壮族。不但组内有合作,小组之间也有合作。活动中,学生渐渐会悟出一个道理:搞这样的活动,仅仅依靠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才能获得成功。

通过计划的制定,学生不但对活动步骤十分明确,他们的分工意识也增强了,知道了谁负责找音乐,谁负责制作演示文稿,谁负责编排小品、谁负责学舞蹈等,在活动中学生真正感受到分工与合作是完成整个活动任务的基础,谁游离于小组之外的就必然被大家所指责。

本次活动中的每一个过程,考虑到实际情况,我对学生进行了详细的指导,特别是材料的选取和整编过程。课件和演示文稿都是师生共同完成的。

【教学策略】

本次活动中,我特别设计了“计划制定”这一内容,其目的就是培养学生有序地完成任务,提高效率。在初定计划时,他们不知道什么是计划,为什么要制定计划,怎样来制定计划。我在学生制定的初稿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了详细的指导,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计划,制定计划的目的和意义以及怎样制定计划。学生在此基础上改进了自己的计划,并以不同的形式设计了第二稿。我们相信,学生会将这些良好的学习策略迁移到以后的学习、活动中,而这种意识的形成将会使学生终身收益。

学生的能力有差别,有的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较强,有的学生舞蹈跳得好,有的学生上网下载资料、制作演示文稿熟练,有的学生有创意,能编出有趣味的小品。在活动中,每个学生都找到了自己的长处,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长处。他们也看到了他人的长处,改变了以成绩为标准评价他人的习惯。

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些学生在以后的学习、活动中,一定会更加努力,更有自信,因为他们发现了自我价值。让我学会综合地评价一个孩子。

【过程(教学或学习过程)】

第一阶段:创设情境,任务驱动

一、创设情景,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出示 课件 :两扇宫殿的大门缓缓打开,“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映入眼帘。

二、出示教师演示文稿介绍,明确学习目的。将学生提的专题进行归类选择古诗欣赏、传统节日、民族艺术、民族风情。(备注说明:除以上几个专题之外,学生可能还想研究其他方面,为此设置了“备注栏”,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给孩子们留有更大的空间。)三、 成立小博士活动小组,制定方案,调查研究中华传统文化。

[阶段设计意图: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宽学习领域,并且充分发挥学生在综合性学习中的自主性、能动性,因此,我们设计了“课件激趣”和“自主选择研究专题”两个环节。]

第二阶段:制定方案,调查研究

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积累和爱好,经过反复思考和讨论,明确研究的方法是:利用网络资源、图书资源、影音资源、实地考察、向长辈或专业人士咨询。自由组合成多个调查小组。讨论、撰写实施方案。

一、小组成立后,在小组长的带领下,按调查的主题给组员分工,讨论调查方式,了解调查情况表的填写方法。调查情况表如下。

1.结合某一专题,教师在全班进行“制定实施方案”的指导。

2.专题小组进行讨论并填写分工计划表。

[阶段设计意图:
教师 结合方案表在“合作分工”和“获取方式”上做重点指导,使学生能在教师 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 活动 ,在 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

二、各小组根据调查表,利用课余时间自主地进行社会实践调查活动并及时地记录活动中所获得的基本资料,在实践调查中发现什么新问题,随时做好记录。调查历时二周。小组学习评价表

第三阶段:根据方案调查研究

各小组根据制订的研究方案,利用课余时间自主地进行社会实践调查活动并及时地记录活动中所获得的基本资料,在实践调查中发现什么新问题,随时做好记录。

[阶段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组织策划能力以及合作研究的精神,为最后的成果展示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四阶段:解决问题,汇报结果

(一)小组汇报交流

师:我省要建一个“传统文化博物馆”组委会派老师来督导检查。这节课我们召开一个模拟的“传统文化博物馆”的试营业典礼。博物馆共设四展区告诉大家你们是哪个展区。(学生把标牌摆放好,说出自己是什么展区)

1、谈话:哪个展区愿意打头阵来展示研究成果。其他小组成员边听边想,有问题可以及时提出。除此以外,当学生有个性化的展示时,教师应予以鼓励,充分肯定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2、各组展示

民族艺术组的展示:

播放民族音乐的视频演奏及乐器图片、看民族舞蹈的表演、出示民族舞蹈的幻灯片、小组展示自己刻的剪纸、观看戏曲视频表演。

诗词赏析组展示:

配乐诗朗诵,分类别背诗(珍惜友情、人生哲理等)、展示古诗手抄报。

民族风情组的展示:

创设情境,民介绍各个少数民族的风情。选择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以导游员的身份(藏族导游词、藏族演示文稿)(蒙古族导游词、蒙古族课件)进行介绍,同时出示课件。

传统节日组的展示:

出示传统节日的图片,让学生猜是什么节日。小组成员谈每个节日的来历和习俗、故事传说、谈自己过的最有趣的节日。

3、谈感受、提疑问或对他们再继续充实资料提点建议。

4.师谈话:每个展区展出的太精彩了,组委会非常满意,但是他们还提出一个要求,请各民族艺术 古诗欣赏个展区设计一、二句广告词,你们能行吗?

5.各个小组派代表说广告词。

师:我对祖国的传统文化也有浓厚的兴趣,还专门制作了主题网页,同学们可以登录我校的网站查询,将你们搜集到的资料链接到网站上,我们就可以在网上继续交流,欢迎你们发布最新信息。

6.教师总结本次活动的情况,以鼓励为主,根据学生个体专题小组的不同表现颁发各类小奖章。如口才之星、形象之星、提问之星、评价之星、创意之星、同心协力小组等不同智力方向、层次的学生。

(二)整理归纳

1.学生将自己所搜集的专题资料整理成册。(教师帮助整理,帮助链接。)

2.通过这次活动,你有什么收获?请把它写下来。

3.指名读自己的感受。

(三)总结: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是一座巨大的宝库,你要掌握更多更丰富的知识,就要打开祖国传统文化的大门。老师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学会思考,在学习中不断地发现新的值得研究的问题,努力探索、学会创造。你们个个都是爱动脑筋的小专家,愿你们在传统文化这座宝库里,继续探索,愉快地遨游!

[阶段设计意图:课程标准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此我们设计了专题小组合作汇报、交流和展示,并通过说一说、听一听、写一写等形式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第五阶段:继续延伸,后续活动

(一)教师点拨

刚才,同学们都谈到了祖国的传统文化多么丰富多彩,是呀,它不仅仅局限于我们今天所研究的这六个专题,比如,你可以去制陶,体会制陶的乐趣;
可以在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欣赏京剧,感兴趣的同学还可以学唱几曲。我们可以用“灿烂辉煌、源远流长”来形容祖国的传统文化。

(二)拓展探究 祖国的传统文化多么像一座巨大的宝库啊,愿不愿意继续探宝呢?那么,除了今天我们研究的专题,你还打算继续探究哪些内容呢?(学生自由发言)

(三)教师小结 出示课件:在已打开的两扇门之间有一幅画卷伸向远方,镜头从古代文明一步步演变到现代文明,直观地再现各种传统文化,再次给学生视觉上的震撼。你们个个都是爱动脑筋的小专家,愿你们在传统文化这座宝库里,继续探索,愉快地遨游![阶段设计意图:通过后续活动,继续培养学生的探究品质,进一步激发学生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意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文化教学的教学设计 第3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汉字的起源,感受汉字的神奇有趣。

(2)初步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与发展历史。

(3)了解汉字书法艺术,学会欣赏。

(4)了解汉字谐音的特点,能正确运用汉字。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发布信息的能力。

(2)培养写作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3)分工与合作的能力、活动组织和策划的能力、创新能力。

3、情感目标:

(1)初步了解汉字知识,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2)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自豪感。

二、活动目标:

1、展示活动成果,感受汉字的美。

2、交流活动体会,进一步体会汉字魅力。

3、激发对汉字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通过学科专题网站资源来认识汉字,了解汉字相关知识。

能熟练运用各种方式来展示研究成果。

四、活动方案:

本次活动组织学生组成与课题相关子课题的研究活动小组,通过学科专题网站提供的资源来收集整理资料,进行研究性学习,并结合故事剧、小品、表演、问答等形式向教师和同学们展示他们的研究结论和成果。教师作为指导者和参与者,应该参与到学生的研究小组中,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和小组共同完成主题研究活动。

在交流活动中,每个研究小组展示PPT演示文稿,介绍本小组对子课题的研究成果。通过这样的研究过程和展示活动,让学生了解中国汉字的悠久历史,体会汉字的神奇有趣,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自豪感。教师主要通过对学生小组制作的演示文稿和成果展示表演对学生小组的研究活动进行评价。

五、实施年级:

五年级

六、活动时间:

共四周(包含课外时间)

七、资料准备:

学科专题网站

八、活动实施过程:

本次活动共分为四大阶段来完成,其中:

第一阶段:教师向学生介绍活动主题,为学生提供具体研究问题,学生通过讨论制定与主题相关的研究问题;帮助学生选择研究问题,成立研究小组,撰写小组活动计划,明确小组成员、任务要求、活动步骤、小组分工。

第二阶段:组织学生查找、收集与小组研究子课题相关的资料,帮助学生筛选和整理资料。

第三阶段:明确教师对演示文稿制作的"相关要求,利用整理好的资料小组共同制作演示文稿,并作好交流展示成果的准备,根据演示文稿的内容撰写演讲稿,推选出小组发言人。

第四阶段:组织主题交流活动,让每个活动小组充分展示自己小组的研究成果,教师评价每个小组的研究过程和成果(以演示文稿的制作和学生演讲为主),评选出最佳活动小组。

九、供学生研究的问题:

(1)在汉字出现之前,人类用什么方式来记事?

(2)最早出现的文字是什么?

(3)汉字出现过哪些字体?最早的字体是什么字体?

(4)中国最早出现的统一字体是什么字体?

(5)汉字的字形和读音发生着怎样的变化?

(6)为什么要提倡使用规范字?

(7)中国书法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

(8)汉字的书写工具有什么变化?

(9)你知道体现谐音特点的古诗、歇后语和对联吗?

通过学生对上述问题的研究,使学生能更加了解汉字,并将研究成果制作成演示文稿。学生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制定与主题相关的问题进行研究。

文化教学的教学设计 第4篇

一、教材地位及作用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五中的综合性学习课。综合性学习体现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它重在学习过程,重在激发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能较好地整合知识,并把能力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学习。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本次综合性学习的教学就是在以上理念的指导下进行设计的。

本节课让学生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包括哪些内容,通过查阅网上资料,使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亲自指定方案、积极搜集处理信息、组织策划,学生的合作研究的精神、问题意识、创造精神都在活动中得到发展,从而促进语文素养的形成。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学生通过查一查、说一说、听一听、演一演等形式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拓展活动,继续培养了学生的探究品质,进一步激发学生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意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形成分工与合作的意识,在研究的过程中,熟悉搜集资料的途径,初步掌握收集和整理资料的方法,并创造性地运用各种形式来展示研究成果。

教师帮助学生从其生活世界中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和内容去进行调查,注意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在生活中学习知识,在学习中快乐生活。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和宝贵的民间文化知识。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和传统文化的来历。

(二)、能力目标

1、学生在自主分组的基础上合作、探究,在调查访问、分析整理搜集资料、汇报交流中整合语文学习资源,学会在生活中学语文,让语文在实践活动中得到延伸,培养学生综合学习能力、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素养。

2、通过活动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人合作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激发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情。

2、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四)、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目标:

学生学会上网查找资料,使用PowerPoint来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使用Frontpage来制作专题网站,提高学生运用多种媒体学习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和传统文化的来历。学会在生活中学语文,让语文在实践活动中得到延伸,培养学生综合学习能力、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素养。

【学情分析】

我设计了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共同面对困难,分担责任。由于活动工程的“庞大”,准备工作的繁多,他们发现以个人的精力和时间实在难以胜任,经过失败后,他们选择了合作研究壮族。不但组内有合作,小组之间也有合作。活动中,学生渐渐会悟出一个道理:搞这样的活动,仅仅依靠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才能获得成功。

通过计划的制定,学生不但对活动步骤十分明确,他们的分工意识也增强了,知道了谁负责找音乐,谁负责制作演示文稿,谁负责编排小品、谁负责学舞蹈等,在活动中学生真正感受到分工与合作是完成整个活动任务的基础,谁游离于小组之外的就必然被大家所指责。

本次活动中的每一个过程,考虑到实际情况,我对学生进行了详细的指导,特别是材料的选取和整编过程。课件和演示文稿都是师生共同完成的。

【教学策略】

本次活动中,我特别设计了“计划制定”这一内容,其目的就是培养学生有序地完成任务,提高效率。在初定计划时,他们不知道什么是计划,为什么要制定计划,怎样来制定计划。我在学生制定的初稿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了详细的指导,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计划,制定计划的目的和意义以及怎样制定计划。学生在此基础上改进了自己的计划,并以不同的形式设计了第二稿。我们相信,学生会将这些良好的学习策略迁移到以后的学习、活动中,而这种意识的形成将会使学生终身收益。

学生的能力有差别,有的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较强,有的学生舞蹈跳得好,有的学生上网下载资料、制作演示文稿熟练,有的学生有创意,能编出有趣味的小品。在活动中,每个学生都找到了自己的长处,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长处。他们也看到了他人的长处,改变了以成绩为标准评价他人的习惯。

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些学生在以后的学习、活动中,一定会更加努力,更有自信,因为他们发现了自我价值。让我学会综合地评价一个孩子。

四、教学或学习过程

第一阶段:创设情境,任务驱动

一、创设情景,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出示课件:两扇宫殿的大门缓缓打开,“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映入眼帘。

二、出示教师演示文稿介绍,明确学习目的。将学生提的专题进行归类选择古诗欣赏、传统节日、民族艺术、民族风情。(备注说明:除以上几个专题之外,学生可能还想研究其他方面,为此设置了“备注栏”,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给孩子们留有更大的空间。)

三、成立小博士活动小组,制定方案,调查研究中华传统文化。

[阶段设计意图: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宽学习领域,并且充分发挥学生在综合性学习中的自主性、能动性,因此,我们设计了“课件激趣”和“自主选择研究专题”两个环节。]

第二阶段:制定方案,调查研究

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积累和爱好,经过反复思考和讨论,明确研究的方法是:利用网络资源、图书资源、影音资源、实地考察、向长辈或专业人士咨询。自由组合成多个调查小组。讨论、撰写实施方案。

一、小组成立后,在小组长的带领下,按调查的主题给组员分工,讨论调查方式,了解调查情况表的填写方法。调查情况表如下。

1.结合某一专题,教师在全班进行“制定实施方案”的指导。

2.专题小组进行讨论并填写分工计划表。

[阶段设计意图:教师结合方案表在“合作分工”和“获取方式”上做重点指导,使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

二、各小组根据调查表,利用课余时间自主地进行社会实践调查活动并及时地记录活动中所获得的基本资料,在实践调查中发现什么新问题,随时做好记录。调查历时二周。小组学习评价表

第三阶段:根据方案调查研究

各小组根据制订的研究方案,利用课余时间自主地进行社会实践调查活动并及时地记录活动中所获得的基本资料,在实践调查中发现什么新问题,随时做好记录。

[阶段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组织策划能力以及合作研究的精神,为最后的成果展示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四阶段:解决问题,汇报结果

(一)小组汇报交流

师:我省要建一个“传统文化博物馆”组委会派老师来督导检查。这节课我们召开一个模拟的“传统文化博物馆”的试营业典礼。博物馆共设四展区告诉大家你们是哪个展区。(学生把标牌摆放好,说出自己是什么展区)

1、谈话:哪个展区愿意打头阵来展示研究成果。其他小组成员边听边想,有问题可以及时提出。除此以外,当学生有个性化的展示时,教师应予以鼓励,充分肯定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2、各组展示

民族艺术组的展示:

播放民族音乐的视频演奏及乐器图片、看民族舞蹈的表演、出示民族舞蹈的幻灯片、小组展示自己刻的剪纸、观看戏曲视频表演。

诗词赏析组展示:

配乐诗朗诵,分类别背诗(珍惜友情、人生哲理等)、展示古诗手抄报。民族风情组的展示:

创设情境,民介绍各个少数民族的风情。选择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以导游员的身份(藏族导游词、藏族演示文稿)(蒙古族导游词、蒙古族课件)进行介绍,同时出示课件。

传统节日组的展示:

出示传统节日的图片,让学生猜是什么节日。小组成员谈每个节日的来历和习俗、故事传说、谈自己过的最有趣的节日。

3、谈感受、提疑问或对他们再继续充实资料提点建议。

4.师谈话:每个展区展出的太精彩了,组委会非常满意,但是他们还提出一个要求,请各民族艺术 古诗欣赏个展区设计一、二句广告词,你们能行吗?

5.各个小组派代表说广告词。

师:我对祖国的传统文化也有浓厚的兴趣,还专门制作了主题网页,同学们可以登录我校的网站查询,将你们搜集到的资料链接到网站上,我们就可以在网上继续交流,欢迎你们发布最新信息。

6.教师总结本次活动的情况,以鼓励为主,根据学生个体专题小组的不同表现颁发各类小奖章。如口才之星、形象之星、提问之星、评价之星、创意之星、同心协力小组等不同智力方向、层次的学生。

(二)整理归纳

1.学生将自己所搜集的专题资料整理成册。(教师帮助整理,帮助链接。)

2.通过这次活动,你有什么收获?请把它写下来。

3.指名读自己的感受。

(三)总结: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是一座巨大的宝库,你要掌握更多更丰富的知识,就要打开祖国传统文化的大门。老师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学会思考,在学习中不断地发现新的值得研究的问题,努力探索、学会创造。你们个个都是爱动脑筋的小专家,愿你们在传统文化这座宝库里,继续探索,愉快地遨游!

[阶段设计意图:课程标准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此我们设计了专题小组合作汇报、交流和展示,并通过说一说、听一听、写一写等形式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第五阶段:继续延伸,后续活动

(一)教师点拨

刚才,同学们都谈到了祖国的传统文化多么丰富多彩,是呀,它不仅仅局限于我们今天所研究的这六个专题,比如,你可以去制陶,体会制陶的乐趣;
可以在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欣赏京剧,感兴趣的同学还可以学唱几曲。我们可以用“灿烂辉煌、源远流长”来形容祖国的传统文化。

(二)拓展探究祖国的传统文化多么像一座巨大的宝库啊,愿不愿意继续探宝呢?那么,除了今天我们研究的专题,你还打算继续探究哪些内容呢?(学生自由发言)

(三)教师小结 出示课件:在已打开的两扇门之间有一幅画卷伸向远方,镜头从古代文明一步步演变到现代文明,直观地再现各种传统文化,再次给学生视觉上的震撼。你们个个都是爱动脑筋的小专家,愿你们在传统文化这座宝库里,继续探索,愉快地遨游![阶段设计意图:通过后续活动,继续培养学生的探究品质,进一步激发学生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意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文化教学的教学设计 第5篇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汉字的特点及其价值,初步认识汉字文化,加深对悠久丰富的中华文明的情感,通过汉字的欣赏,提高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字的演变过程

难点: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情感,提高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手绘图片

【教学安排】

20xx年10月底——第七次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天天书写汉字,天天阅读汉字排印的书报,但你知道汉字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吗?知道汉字有哪几种字体吗?知道商朝的国家“档案”用什么文字书写、秦始皇用什么文字批阅奏章公文吗?

师:我国的汉字从她的出现到成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在这个演变过程中,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显示出了神奇的智慧。同学们你们对汉字的演变过程知道多少呢?

二、金文

(投影:图为有铭文的西周青铜器“散氏盘”)

教师讲:商朝时期除了在甲骨上刻画得文字外,还在青铜器上铸写文字。屏幕上显示的就是

中国历史上有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鼎上铸写的文字称为金文。金文又叫铭文、钟鼎文。让我们一起欣赏这些文字。通过图片我们了解到金文的主要特点是:铸造在青铜器上的可以研究商周历史的文字。青铜器的衰落,金文也就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三、大篆

在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前221年),中国被划分为七个诸侯国。各国的文字差异很大,就像古老的密码,很难破译。

投影材料:“刻有楚国文字的铜节”和“刻有秦国文字——大篆(zhuàn)的石鼓”

大篆是对后来的小篆而言的。这里的大篆指通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文字。

四、小篆

教师讲:到秦始皇统一全国之后,开始统一文字,并把小篆作为通用字体。小篆是汉字第一次规范化的字体。春秋战国时的“文字异形”,秦始皇统一后,采纳了丞相李斯的意见,推行“书同文字”的改革,统一了文字。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重大的文字改革。小篆,小篆又名秦篆,政权式推广于秦朝。

投影:铸有小篆文字的秦虎符。

秦代的统一文字:小篆,使汉字的笔画和结构得到定型,奠定了汉字方块形的基础,标志着汉字的统一。

五、隶书

小篆由于笔画复杂,书写缓慢,于是小篆便简化成了新的字体隶书。隶书在汉代(公元前206—220年)得到了很大发展,变无规则的线条为有规则的笔画,奠定了现代汉字字形结构的基础。

六、草书、楷书和行书(板书)

(一)汉字字体的楷模:楷书

中国东汉(25——220)末年,一种新的汉字字体:楷书出现了。投影:“楷书的创始人钟繇”和“钟繇作品《宣示表》”

楷书笔画平直,字形方正,书写简便。直至今天,楷书仍是汉字的标准字体。楷书,产生于南北朝,也叫真书、正书。

(二)快速书写的字体——草书与行书:

古代的中国人还创造出了两种可以快速书写的字体:草书和行书。

草书主要有章草、今草和狂草3种。

投影:用章草书写的汉木简。

今草是东汉(25——220)人张芝所创。投影:张芝写的草书。

狂草是唐代(618—907)人张旭所创。狂草极难辨认,但却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投影:《张旭狂草图》

行书,产生于东汉。特点:介于草楷之间,字形灵活,书写便利。是现在人们常用的一种字体。行书是一种实用与审美价值兼具的书体,魏晋(220—420年)时开始流行。图为最擅长写行书的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

投影:《兰亭集序》

中国浙江的兰亭碑亭。当年,王羲之在这里写下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

七、课堂小结

投影汉字的演变过程(请按顺序填写)

楷书、大篆、小篆、甲骨文、金文、隶书、草书、行书

“议一议”,学生自行阅读课文并根据已学知识回答,老师引导归纳。

学生观察投影,讨论、归纳隶书的特点。(特点:笔画线直,字形扁方,简化笔画,与现代汉字相近。)

学生观察投影,讨论、归纳楷书的特点。(特点:结构匀称,横平坚直,正方形,沿用至今。) 学生观察投影,讨论、归纳草书的特点。(特点:体势连绵,曲折多,灵活流畅,难写难认。) 学生观察投影,讨论、归纳行书的特点。(特点:介于草楷之间,字形灵活,书写便利。是现在人们常用的一种字体。)

推荐访问:教学设计 教学 文化 文化教学教学设计 文化教学的教学设计(汇总5篇) 文化教学内容

相关文章:

Top